查古籍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以《?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醫(yī)經(jīng)著作。五卷。原題宋·王惟一撰。明·王九思等輯。本書是將三國時吳·呂廣、唐·楊玄操、宋·丁德用、虞庶和楊康候等人的《難經(jīng)》注文加以選錄分類匯編而成。全書按脈診、經(jīng)絡(luò)、臟腑、疾病、腧穴、針法等次序分為13篇。這是現(xiàn)存最早的一種《難經(jīng)》集注本。現(xiàn)存1652年日刻本等,1949年后有排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