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醫(yī)學正傳》(公元 1515 年)明.虞摶(天民)著。八卷。分門論證,以朱震亨的學說為主,參以張仲景、孫思邈、李杲之說,并結合抒發(fā)己見。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樁(靈胎、洄溪)著。二卷。分為“經絡臟腑”“脈”“病”“方藥”“治法”“書論”“古今”七門,論醫(yī)學的源流利弊,議論通達。但有時也不免矯枉過正。
(公元 1565 年)明.樓英(全善)著。四十卷。包括總論,臟腑疾病、傷寒、婦人、小兒、運氣等,記載病證治法,方藥,對于金元醫(yī)家的學說收載較多。
病名。發(fā)于內踝部位之附骨疽或癰疽。見《證治準繩·外科》卷四。鄒五峰《外科真詮》論曰:“內踝疽生于足踝近腕之處,內屬三陰經,外屬三陽經,多由寒濕下注,血凝氣滯而成。初起堅硬漫腫,皮色不變,時時隱痛,難于行立?!比舫赡摑⑵仆庖纾撝?,久不斂口。相當于踝關節(jié)結核,或慢性骨髓炎。治療:初起者應溫經燥濕,內服瘡科流氣飲加減。外敷烏龍膏。證治可參附骨疽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