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學入門》(公元 1624 年)明.李榳著。八卷。內容為臟腑圖,明以前醫(yī)家簡介,經絡、臟腑、診斷、針灸、本草、外感、內傷、雜病、婦幼、外科、用藥賦、古方歌括、急救、怪病、治 法、習醫(yī)規(guī)格等。
查古籍
《醫(yī)學入門》(公元 1624 年)明.李榳著。八卷。內容為臟腑圖,明以前醫(yī)家簡介,經絡、臟腑、診斷、針灸、本草、外感、內傷、雜病、婦幼、外科、用藥賦、古方歌括、急救、怪病、治 法、習醫(yī)規(guī)格等。
《醫(yī)學心悟》(公元 1732 年)清.程國彭(鐘齡)著。五卷。總結了辨證施治的八綱、八法、因證立方,條分縷析,多為臨床心得之語。末附《外科十法》。
病證名。十二經臟氣衰竭敗絕的病證。見《難經·二十四難》。足少陰氣絕,即骨枯。足太陰氣絕,則脈不榮。足厥陰氣絕,即筋縮引卵與舌卷。手太陰氣絕,即皮毛焦。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三陰氣俱絕者,則目眩轉目瞑。六陽氣俱絕者,則陰與陽相離,絕汗乃出,大如貫珠?!秱浼鼻Ы鹨健し闻K》:“扁鵲曰,氣絕不治,喘而汗出,二日死。氣應于手太陰,太陰氣絕,則皮毛焦,氣先死矣。”參見氣極、脈絕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