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以《?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病證名。即小兒小便出血。癥見尿中帶血,順利而下,無疼痛感覺?!队卓谱C治準(zhǔn)繩》:“溺血者,蓋心主血,血與小腸相合,血之流行,周遍經(jīng)絡(luò),循環(huán)臟腑,若熱聚膀胱,血滲入脬,故小便血出也。”又“熱盛積于小腸,甚則尿血?!倍嘤商峤Y(jié)于下焦,損傷陰絡(luò),血熱妄行,下滲膀胱所致。治宜涼血止血,用小薊飲子,或四物湯加牛膝、白茅根。虛熱,用六味地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