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鼻前庭炎是由于鼻腔分泌物刺激,手指挖鼻等不良習慣而反復損傷所引起局部急、慢性彌漫性炎癥。濕疹或糖尿病患者和接觸有害粉沫及氣體者,更易患此病。
【診斷】
一、現(xiàn)代醫(yī)學
1.急性患者的鼻前庭部,有時延及上唇部皮膚紅腫,可見丘疹、水泡或膿泡及痂皮。
2.慢性患者皮膚粗糙,增厚甚至皸裂,鼻腔常有分泌物溢出。
3.小兒長久不愈的單側(cè)炎癥應注意是否有鼻腔異物。
4.對慢性患者應檢查是否易發(fā)濕疹,或有糖尿病,并應詢問患者從事的職業(yè)。
二、中醫(yī)學
鼻前庭炎屬中醫(yī)“鼻疳”范疇。
1.病因病機
(1)肺經(jīng)素有蘊熱,又因起居不慎,復受風熱邪毒侵襲;或因鼻前孔附近皮膚受損傷,或鼻疾膿涕經(jīng)常浸漬,邪毒乘機侵襲,外邪引動肺熱,風助熱勢,上灼鼻竅,熏蒸肌膚而為病。
(2)飲食不節(jié),脾胃失和,運化失調(diào),以致濕濁內(nèi)停,郁而化熱,濕熱循經(jīng)上犯,熏蒸鼻之肌膚而發(fā)。小兒因脾胃氣弱,肌膚嬌嫩,易積食化熱,積熱上攻,熏灼肌膚而致病,故尤為多見。
2.辨證依據(jù):鼻前孔處皮膚漫腫、潮紅、潰爛,浸淫流水,積結(jié)痂塊,灼癢疼痛等特征。
3.臨床分型
(1)肺經(jīng)蘊熱型:初起鼻前孔灼熱干焮、微癢微痛,皮膚出現(xiàn)粟粒狀小丘,繼而表淺糜爛,溢出少許黃色脂水或結(jié)有黃痂皮,周圍皮膚潮紅,甚致皸裂,久則鼻毛脫落。全身一般無明顯癥狀,偶有口干唇燥,頭痛發(fā)熱,溲赤便秘,舌紅苔黃,脈數(shù)。
(2)濕熱郁蒸型:鼻前孔肌膚糜爛、潮紅焮腫,常溢脂水或結(jié)黃濁厚痂,癢痛,偶見皸裂出血,甚者可侵及鼻翼及口唇,鼻竅不通,鼻毛脫落。經(jīng)久不愈或反復發(fā)作?;蛴形鸽洳皇?,口臭噯氣等胃腑積熱之癥。大便不爽,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
【治療】
1.主要是消除病因,例如鼻炎、鼻竇炎、鼻腔異物和不良挖鼻習慣等。糖尿病患者應治療糖尿病,與職業(yè)有關者,采取適當保護或變換職業(yè)。
2.局部可使用雙氧水、硼酸水清洗。輕輕擦干后,涂以含抗生素及考地松的軟膏或霜劑。
1.治療原則:宜清熱瀉肺疏,燥濕解毒和中。
2.治療方法
(1)肺經(jīng)蘊熱型:①外治:a.用當歸15g,紫草3g,與麻油30g同煎,藥渣濾清,再將油與黃蠟同煎化盡。待冷后涂敷患處,每日2次。B.用漆大姑、苦楝樹葉、桉樹葉各30g煎水洗患處。c.杏仁搗爛,用人乳調(diào)敷患處。②內(nèi)治:用黃芩10g,桑葉10g,菊花10g,麥冬10g,梔子10g,連翹10g,薄荷6g,桔梗6g,知母10g,丹皮10g,甘草6g。水煎,每日1劑,分3次服。
(2)濕熱郁蒸型:①外治:a.用寒水石100g,黃芩100g,大黃100g,青黛10g,共研細末。另用甘草30g,植物油300g,油浸甘草1晝夜后,文火炸焦去渣。用此甘草油調(diào)上藥外敷患處。B.濕盛黃脂多者,用明礬3g,生甘草10g。煎水洗滌患處。c.用苦參、枯礬各15g,研細末,生地黃汁適量,調(diào)勻涂敷患處。d.糜爛久不愈者,用瓦松適量,燒灰存性,研末,撒布患處。②內(nèi)治:用黃柏10g,蒼術10g,萆寰薢10g,澤瀉15g,滑石20g,茯苓15g,苡仁15g,苦參10g,地膚子10g,白蘚皮10g,蠶砂10g,檳榔10g。水煎,每日1劑,分3次服。
(公元 1770 年)清.魏之琇(玉璜)編。原六十卷。經(jīng)王孟英新增重編為三十六卷。 分 345 門,集錄清以前歷代名醫(yī)的驗案,包括臨床各科,尤以溫熱病更突出。某些病案有王孟英按語。
《血證論》(公元 1885 年)清.唐宗海(容川)著。八卷。闡述氣血關系,血證的病機及其療法,極有心得。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鼻前庭炎是由于鼻腔分泌物刺激,手指挖鼻等不良習慣而反復損傷所引起局部急、慢性彌漫性炎癥。濕疹或糖尿病患者和接觸有害粉沫及氣體者,更易患此病。
【診斷】
一、現(xiàn)代醫(yī)學
1.急性患者的鼻前庭部,有時延及上唇部皮膚紅腫,可見丘疹、水泡或膿泡及痂皮。
2.慢性患者皮膚粗糙,增厚甚至皸裂,鼻腔常有分泌物溢出。
3.小兒長久不愈的單側(cè)炎癥應注意是否有鼻腔異物。
4.對慢性患者應檢查是否易發(fā)濕疹,或有糖尿病,并應詢問患者從事的職業(yè)。
二、中醫(yī)學
鼻前庭炎屬中醫(yī)“鼻疳”范疇。
1.病因病機
(1)肺經(jīng)素有蘊熱,又因起居不慎,復受風熱邪毒侵襲;或因鼻前孔附近皮膚受損傷,或鼻疾膿涕經(jīng)常浸漬,邪毒乘機侵襲,外邪引動肺熱,風助熱勢,上灼鼻竅,熏蒸肌膚而為病。
(2)飲食不節(jié),脾胃失和,運化失調(diào),以致濕濁內(nèi)停,郁而化熱,濕熱循經(jīng)上犯,熏蒸鼻之肌膚而發(fā)。小兒因脾胃氣弱,肌膚嬌嫩,易積食化熱,積熱上攻,熏灼肌膚而致病,故尤為多見。
2.辨證依據(jù):鼻前孔處皮膚漫腫、潮紅、潰爛,浸淫流水,積結(jié)痂塊,灼癢疼痛等特征。
3.臨床分型
(1)肺經(jīng)蘊熱型:初起鼻前孔灼熱干焮、微癢微痛,皮膚出現(xiàn)粟粒狀小丘,繼而表淺糜爛,溢出少許黃色脂水或結(jié)有黃痂皮,周圍皮膚潮紅,甚致皸裂,久則鼻毛脫落。全身一般無明顯癥狀,偶有口干唇燥,頭痛發(fā)熱,溲赤便秘,舌紅苔黃,脈數(shù)。
(2)濕熱郁蒸型:鼻前孔肌膚糜爛、潮紅焮腫,常溢脂水或結(jié)黃濁厚痂,癢痛,偶見皸裂出血,甚者可侵及鼻翼及口唇,鼻竅不通,鼻毛脫落。經(jīng)久不愈或反復發(fā)作?;蛴形鸽洳皇?,口臭噯氣等胃腑積熱之癥。大便不爽,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
【治療】
一、現(xiàn)代醫(yī)學
1.主要是消除病因,例如鼻炎、鼻竇炎、鼻腔異物和不良挖鼻習慣等。糖尿病患者應治療糖尿病,與職業(yè)有關者,采取適當保護或變換職業(yè)。
2.局部可使用雙氧水、硼酸水清洗。輕輕擦干后,涂以含抗生素及考地松的軟膏或霜劑。
二、中醫(yī)學
1.治療原則:宜清熱瀉肺疏,燥濕解毒和中。
2.治療方法
(1)肺經(jīng)蘊熱型:①外治:a.用當歸15g,紫草3g,與麻油30g同煎,藥渣濾清,再將油與黃蠟同煎化盡。待冷后涂敷患處,每日2次。B.用漆大姑、苦楝樹葉、桉樹葉各30g煎水洗患處。c.杏仁搗爛,用人乳調(diào)敷患處。②內(nèi)治:用黃芩10g,桑葉10g,菊花10g,麥冬10g,梔子10g,連翹10g,薄荷6g,桔梗6g,知母10g,丹皮10g,甘草6g。水煎,每日1劑,分3次服。
(2)濕熱郁蒸型:①外治:a.用寒水石100g,黃芩100g,大黃100g,青黛10g,共研細末。另用甘草30g,植物油300g,油浸甘草1晝夜后,文火炸焦去渣。用此甘草油調(diào)上藥外敷患處。B.濕盛黃脂多者,用明礬3g,生甘草10g。煎水洗滌患處。c.用苦參、枯礬各15g,研細末,生地黃汁適量,調(diào)勻涂敷患處。d.糜爛久不愈者,用瓦松適量,燒灰存性,研末,撒布患處。②內(nèi)治:用黃柏10g,蒼術10g,萆寰薢10g,澤瀉15g,滑石20g,茯苓15g,苡仁15g,苦參10g,地膚子10g,白蘚皮10g,蠶砂10g,檳榔10g。水煎,每日1劑,分3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