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咽旁隙形似漏斗,底為顱底與頸靜脈孔區(qū),尖在舌骨大角水平,內為咽上縮肌、頰咽筋膜和扁桃體相鄰,外有下頜骨升支、翼內肌和腮腺,后藉椎前筋膜及翼筋膜和咽后隙相隔。莖突及其附麗肌肉分間隙為:(1)前室,內為蜂窩組織及少許淋巴結;(2)后室,有頸內動脈、舌咽、迷走和副神經,副交感神經和頸淋巴結。本隙感染多由扁桃體周膿腫,咽后膿腫,腮腺、牙、耳感染擴散,或外傷或手術損傷引起。多發(fā)生于成人或較大兒童。
【診斷】
1.全身有膿毒性癥狀,局部咽痛和吞咽困難,頸側腫脹壓痛,或有張口困難。
2.體征區(qū)別:前室①扁桃體和咽側壁同時突向咽腔;②牙關緊閉;③腮腺區(qū)明顯腫脹,頜下區(qū)豐滿伴壓痛。后室①咽側壁隆起伴咽弓和軟腭水腫;②胸鎖乳突肌后區(qū)腫脹;③可有血管侵蝕性出血;④頸交感神經和迷走神經受累產生霍納氏征及喉痙攣。
3.膿腔穿刺診斷,需與扁桃體周圍膿腫和咽后膿腫鑒別。
4.X線片、CT掃描或核磁共振檢查有助于確定膿腫部位、大小及最佳引流途徑選擇。
5.咽旁膿腫侵蝕血管破裂先兆有:抽膿內混有血液,咽或耳出血和隆出的咽側壁有搏動。本隙感染可向鄰近間隙擴散,亦可沿大血管鞘上行顱內或下達縱隔蔓延,診斷時宜注意。
【治療】
1.蜂窩炎期:應用抗生素及止痛劑,補液和頸部熱敷。
2.膿腫形成期:及時作膿腔引流,頸側皮表凹陷性水腫出現,多提示膿腫已形成,常用頸側途徑切開引流,此路便于發(fā)現和處理并發(fā)癥。多適于:①頸外有明顯腫脹者;②咽、耳有出血者;③經口內切開引流仍有膿毒性癥狀者。若在咽腭弓和咽側壁隆出明顯,穿刺有膿可作口內途徑切開,在扁桃體下極水平作垂直切口,穿過咽上縮肌可達膿腔。
《串雅內外篇》(公元 1759 年)清趙學敏(恕軒)撰。四卷。為趙氏記錄整理著名“鈴醫(yī)”(走方醫(yī))宗柏云的學術經驗,并為之增刪而成。書中記載多種治法及有效方劑,要求做到簡、驗、便、廉。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咽旁隙形似漏斗,底為顱底與頸靜脈孔區(qū),尖在舌骨大角水平,內為咽上縮肌、頰咽筋膜和扁桃體相鄰,外有下頜骨升支、翼內肌和腮腺,后藉椎前筋膜及翼筋膜和咽后隙相隔。莖突及其附麗肌肉分間隙為:(1)前室,內為蜂窩組織及少許淋巴結;(2)后室,有頸內動脈、舌咽、迷走和副神經,副交感神經和頸淋巴結。本隙感染多由扁桃體周膿腫,咽后膿腫,腮腺、牙、耳感染擴散,或外傷或手術損傷引起。多發(fā)生于成人或較大兒童。
【診斷】
1.全身有膿毒性癥狀,局部咽痛和吞咽困難,頸側腫脹壓痛,或有張口困難。
2.體征區(qū)別:前室①扁桃體和咽側壁同時突向咽腔;②牙關緊閉;③腮腺區(qū)明顯腫脹,頜下區(qū)豐滿伴壓痛。后室①咽側壁隆起伴咽弓和軟腭水腫;②胸鎖乳突肌后區(qū)腫脹;③可有血管侵蝕性出血;④頸交感神經和迷走神經受累產生霍納氏征及喉痙攣。
3.膿腔穿刺診斷,需與扁桃體周圍膿腫和咽后膿腫鑒別。
4.X線片、CT掃描或核磁共振檢查有助于確定膿腫部位、大小及最佳引流途徑選擇。
5.咽旁膿腫侵蝕血管破裂先兆有:抽膿內混有血液,咽或耳出血和隆出的咽側壁有搏動。本隙感染可向鄰近間隙擴散,亦可沿大血管鞘上行顱內或下達縱隔蔓延,診斷時宜注意。
【治療】
1.蜂窩炎期:應用抗生素及止痛劑,補液和頸部熱敷。
2.膿腫形成期:及時作膿腔引流,頸側皮表凹陷性水腫出現,多提示膿腫已形成,常用頸側途徑切開引流,此路便于發(fā)現和處理并發(fā)癥。多適于:①頸外有明顯腫脹者;②咽、耳有出血者;③經口內切開引流仍有膿毒性癥狀者。若在咽腭弓和咽側壁隆出明顯,穿刺有膿可作口內途徑切開,在扁桃體下極水平作垂直切口,穿過咽上縮肌可達膿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