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耳后骨膜下膿腫是中耳乳突炎癥向乳突外側壁擴展,穿破骨壁,在耳后骨膜下形成膿腫。
【診斷】
一、現(xiàn)代醫(yī)學
1.膿腫可壓迫耳廓向前、下、外移位,耳后溝消失,兒童尤為明顯。膿腫自然破潰后可在耳后形成瘺管或瘢痕。
2.乳突X線攝片可以顯示膽脂瘤骨質破壞腔。
3.鑒別外耳道癤引起的耳后骨膜外膿腫,該膿腫沒有反復耳溢膿病史及觸動耳廓時有疼痛。
二、中醫(yī)學
耳后骨膜下膿腫屬中醫(yī)“耳根毒”范疇。本病多因膿耳火熱邪毒熾盛,肝膽濕熱壅盛,或治療不當,膿液引流障礙,邪毒不隨膿液流出而外泄,僅困結于內(nèi),灼腐完骨,血肉腐敗,聚為癰腫而成。
1.辨證依據(jù):膿耳并見耳后完骨紅腫疼痛、壓痛,或潰破流膿。
2.臨床證型:耳內(nèi)疼痛,流膿不暢,耳后紅腫疼痛,有壓痛,甚則腫起如半球狀,耳殼常被推向前方。數(shù)天之后腫起處可變軟,穿潰流膿。全身伴見發(fā)熱,頭痛,口干,小便黃,大便秘結,舌紅苔黃燥,脈數(shù)。
【治療】
1.乳突單純鑿開術:骨膜下膿腫引流乳突氣房病變清理,擴大鼓竇入口,并注意有否腦板破壞感染入侵顱內(nèi)或乳突尖穿破感染侵襲頸深部。
2.全身應用抗生素宜廣譜足量靜脈給藥。
3.對癥及支持療法。
1.治療原則:瀉火解毒,祛瘀排膿。
2.治療方法
(1)外治:耳內(nèi)清除膿痂,使引流通暢。用黃連120g,枯礬45g,甘油1000ml,冰片0.6g。先將黃連煎水兩次,濃縮為1000ml,濾過液,加入粘礬再濾,然后加入甘油、冰片,即成滴耳液。每日滴耳3~4次。耳后腫脹可用中成藥紫金錠調敷患處。或用新鮮羊蹄草、芙蓉花葉搗爛外敷。
(2)內(nèi)治:用蔓荊子10g,菊花15g,升麻10g,生地15g,赤芍10g,木通10g,夏枯草10g,柴胡10g,梔子10g,銀花30g,連翹15g,蒲公英30g,黃連10g,大黃10g。水煎,每日1劑,分4次服。如耳后紅腫有波動感者,改用穿山甲5g,天花粉15g,乳香5g,沒藥5g,白芷12g,赤芍15g,浙貝母15g,防風10g,當歸10g,陳皮10g,銀花30g,皂角刺10g,大黃10g,甘草5g。熱盛口苦者,加龍膽草5g,梔子10g;癰腫已潰破流膿量多者,去穿山甲、刺角刺,加桔梗、薏苡仁。水煎,每日1劑,分4次服。如潰口經(jīng)久不愈者,改用黃芪30g,皂角刺10g,銀花30g,桔梗10g,白芷10g,川芎10g,當歸15g,白芍15g,黨參30g,茯苓15g,白術15g,炙甘草10g.水煎,每日1劑,分4次服。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耳后骨膜下膿腫是中耳乳突炎癥向乳突外側壁擴展,穿破骨壁,在耳后骨膜下形成膿腫。
【診斷】
一、現(xiàn)代醫(yī)學
1.膿腫可壓迫耳廓向前、下、外移位,耳后溝消失,兒童尤為明顯。膿腫自然破潰后可在耳后形成瘺管或瘢痕。
2.乳突X線攝片可以顯示膽脂瘤骨質破壞腔。
3.鑒別外耳道癤引起的耳后骨膜外膿腫,該膿腫沒有反復耳溢膿病史及觸動耳廓時有疼痛。
二、中醫(yī)學
耳后骨膜下膿腫屬中醫(yī)“耳根毒”范疇。本病多因膿耳火熱邪毒熾盛,肝膽濕熱壅盛,或治療不當,膿液引流障礙,邪毒不隨膿液流出而外泄,僅困結于內(nèi),灼腐完骨,血肉腐敗,聚為癰腫而成。
1.辨證依據(jù):膿耳并見耳后完骨紅腫疼痛、壓痛,或潰破流膿。
2.臨床證型:耳內(nèi)疼痛,流膿不暢,耳后紅腫疼痛,有壓痛,甚則腫起如半球狀,耳殼常被推向前方。數(shù)天之后腫起處可變軟,穿潰流膿。全身伴見發(fā)熱,頭痛,口干,小便黃,大便秘結,舌紅苔黃燥,脈數(shù)。
【治療】
一、現(xiàn)代醫(yī)學
1.乳突單純鑿開術:骨膜下膿腫引流乳突氣房病變清理,擴大鼓竇入口,并注意有否腦板破壞感染入侵顱內(nèi)或乳突尖穿破感染侵襲頸深部。
2.全身應用抗生素宜廣譜足量靜脈給藥。
3.對癥及支持療法。
二、中醫(yī)學
1.治療原則:瀉火解毒,祛瘀排膿。
2.治療方法
(1)外治:耳內(nèi)清除膿痂,使引流通暢。用黃連120g,枯礬45g,甘油1000ml,冰片0.6g。先將黃連煎水兩次,濃縮為1000ml,濾過液,加入粘礬再濾,然后加入甘油、冰片,即成滴耳液。每日滴耳3~4次。耳后腫脹可用中成藥紫金錠調敷患處。或用新鮮羊蹄草、芙蓉花葉搗爛外敷。
(2)內(nèi)治:用蔓荊子10g,菊花15g,升麻10g,生地15g,赤芍10g,木通10g,夏枯草10g,柴胡10g,梔子10g,銀花30g,連翹15g,蒲公英30g,黃連10g,大黃10g。水煎,每日1劑,分4次服。如耳后紅腫有波動感者,改用穿山甲5g,天花粉15g,乳香5g,沒藥5g,白芷12g,赤芍15g,浙貝母15g,防風10g,當歸10g,陳皮10g,銀花30g,皂角刺10g,大黃10g,甘草5g。熱盛口苦者,加龍膽草5g,梔子10g;癰腫已潰破流膿量多者,去穿山甲、刺角刺,加桔梗、薏苡仁。水煎,每日1劑,分4次服。如潰口經(jīng)久不愈者,改用黃芪30g,皂角刺10g,銀花30g,桔梗10g,白芷10g,川芎10g,當歸15g,白芍15g,黨參30g,茯苓15g,白術15g,炙甘草10g.水煎,每日1劑,分4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