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常見中老年疾病防治》 辨證施治

    根據(jù)病人病情表現(xiàn),注意分清標本及分清久病和新病。遵循“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中醫(yī)理論,一般急性發(fā)作期以治標為主,或配以西藥的消炎、解痙、止咳、祛痰等治療;緩解期則以固本為主,多以中醫(yī)中藥固本治療,以調(diào)補肺脾腎三臟為主。

    1.外寒內(nèi)飲

    主證:惡風寒,發(fā)熱或不發(fā)熱,無汗,咳嗽,氣喘,喉中痰鳴,痰多而清稀。形寒肢冷。常隨氣候寒冷而病情加重。

    舌質(zhì)淡,苔薄白或滑潤,脈弦滑。

    治法:溫肺化飲,宣肺化痰。

    選方:小青龍湯(《傷寒論》)加減。

    藥物:麻黃10g、桂枝10g、白芍10g、干姜8g、細辛3g、法半夏10g、五味子10g、甘草3g。

    加減:內(nèi)有郁熱而煩躁面赤者,加石膏、黃芩、魚腥草;咳喘重者,加杏仁、前胡、紫苑;痰多稀薄者,加白芥子、海浮石、陳皮。

    2.外寒內(nèi)熱

    主證:惡寒,無汗或有汗不多,氣喘,咳嗽,痰多而稠,難以咯出,舌尖紅,苔膩,脈滑數(shù)。

    治法:宣肺清熱。

    選方:定喘湯(《攝生眾妙方》)。

    藥物:白果6g、麻黃9g(去根)、桑白皮10g、黃芩10g、款冬花9g、蘇子9g、半夏10g、杏仁9g、甘草3g。

    加減:熱重加石膏、魚腥草、金銀花;大便干結(jié)者加瓜蔞仁、二冬、枳殼。

    3.痰熱壅肺

    主證:發(fā)熱,汗出,咳嗽,痰色黃稠,咯痰不爽;甚則咳嗽而喘,面赤,口渴喜飲,大便干結(jié),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治法:清熱化痰,宣肺止咳。

    選方:清金化痰湯(《統(tǒng)旨方》)。

    藥物:黃芩、山梔、桔梗各10g、麥冬12g、桑白皮10g、川貝母5g、瓜蔞仁15g、橘紅6g、茯苓10g、甘草5g。

    加減:熱重膿痰者加冬瓜仁、薏仁、蘆根、銀花藤、蒲公英以清熱排痰;咳嗽劇烈者加杏仁、前胡、枇杷葉宣疏肺氣;大便干結(jié)者加大黃、玄明粉通腑瀉熱。

    4.痰濕犯肺

    主證:咳嗽,痰壅,痰色白而粘膩,每于早晨咳痰尤為明顯;伴有喘促短氣,胸脘痞悶,體倦神疲,舌淡苔白滑,脈濡或滑。

    治法:健脾平喘,祛痰止咳。

    選方:蘇子降氣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藥物:蘇子9g、厚樸9g、半夏9g、當歸6g、前胡6g、肉桂3g、炙甘草5g、生姜2片、大棗1個、蘇葉2g。

    加減:痰多者加白芥子、生牡蠣、蛤殼粉;咳劇者加杏仁、紫苑、百部;胸悶者加枳殼、桔梗。

    5.脾肺氣虛

    主證:咳嗽,短氣,痰液清稀,面色蒼白,自汗畏風,食少,納呆,便溏;或頭面四肢虛浮,常因感冒而使咳嗽加重,病多久延不愈。舌淡胖邊有齒痕,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健脾益氣。

    選方:六君子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藥物:人參5g(另煎沖)、白術(shù)10g、茯苓10g、炙甘草5g、半夏10g、陳皮10g。

    加減:自汗多者加炙黃芪、浮小麥、五味子或龍骨、牡蠣以斂汗固表;食少便溏者加炒薏仁、淮山、谷芽、砂仁、生姜以健脾開胃;中氣下陷而久瀉不止者,當結(jié)合升陽舉陷,方中酌加黃芪、升麻、防風、桔梗。

    6.肺陰不足

    主證:干咳少痰,痰粘稠或淡黃。午后潮熱,顴紅,口燥咽干,盜汗失眠;時有痰中帶血或咯血;形體羸瘦。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治法:養(yǎng)陰潤肺,清熱止咳。

    選方:月華丸(《醫(yī)學心悟》)。

    藥物:天冬、麥冬各10g、生地9g、熟地10g、淮山12g、百部9g、沙參20g、川貝母3g(沖)、阿膠10g(烊化)、茯苓10g、獺肝適量、廣三七3g、菊花、桑葉各9g。

    加減:熱邪較重者加黃芩、魚腥草、梔子;陰虛較重者加玄參、白芍、玉竹;痰血或咯血多者加仙鶴草、側(cè)柏葉、血余炭、白芨末;潮熱盜汗重者加銀柴胡、地骨皮。

    7.肺腎兩虛

    主證:咳嗽,短氣,自汗畏風,痰多而有咸味,腰膝酸軟,耳鳴,盜汗。舌淡,苔薄白,脈虛無力。

    治法:金水六君煎(《景岳全書》)加味。

    藥物:人參5g(另煎沖服)、熟地10g、白芍10g、當歸10g、茯苓10g、陳皮9g、半夏9g、炙甘草5g。

    加減:腰膝酸軟者,加杜仲、淫羊藿、補骨脂、菟絲子、山萸肉;盜汗加龍骨、牡蠣;咳嗽氣喘多痰者,以川貝母、杏仁、蘇子、旋復(fù)花等化痰降氣,平喘止咳。

    8.脾腎陽虛

    主證:咳嗽反復(fù)發(fā)作,喘氣呼多吸少,痰多清稀,動則咳喘加重,頭眩心悸。畏寒肢冷胸悶食少,腰腿酸軟無力,夜尿較頻。舌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治法:健脾化痰,溫腎納氣。

    選方:金匱腎氣丸合理中丸(《金匱要略》)。

    藥物:人參5g(另煎沖服)、桂枝5g、制附子5g、熟地10g、山茱萸10g、淮山10g、茯苓10g、丹皮8g、澤瀉10g、白術(shù)10g、干姜8g、炙甘草5g。

    加減:如兼氣虛神疲乏力者,加黃芪,并重用人參、白術(shù)、炙甘草;脾虛咳嗽痰多不爽者,可去熟地,加蔻仁、法半夏、炒蒼術(shù);如腎虛咳喘較甚者,選加冬蟲夏草、蛤蚧、補骨脂、淫羊藿、胡桃肉之類。

    以上8種證型,??苫ハ嗉鎶A,在選方用藥時,宜加減化裁使用。另外,老年慢性支氣管炎,由于病程日久,常見痰郁血瘀之證,可在方中加入桃仁、紅花、當歸、川芎、赤芍、丹參等活血化瘀藥。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王肯堂
  •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作者:
  • 《傷寒貫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涇)著。八卷。根據(jù)病證治法的不同,把《傷寒論》條文重編為正治法、權(quán)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明辨法、雜治法等類。

    作者:
  • 作者:
    柯琴
  •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廣生)著。四卷。首論癰疽的脈、因、癥、治、次依人體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種外科疾患的辨證處方。擴充了外科的治療范圍,豐富了外科的治療方法。

    作者:
    趙濂
  • 作者:
    江考卿
  • 《傷科匯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著。十二卷。匯集清以前各家之說參以家傳之法而成書。主要內(nèi)容有傷科理論、解剖、手法、內(nèi)外各證、醫(yī)案、用藥處方等。

    作者:
  • (公元 1808 年)清.錢秀昌著。六卷。首繪各種體表,骨度和傷科器具圖,次敘金瘡論治、治傷法論、跌打損傷內(nèi)治癥等不同傷病治療三十六則,再次為治傷湯頭歌括和附錄各家 秘方。

    作者:
    錢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