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常見中老年疾病防治》 辨證施治

    胃脘痛發(fā)病的基本病理是脾胃納運升降失常,氣血凝滯不暢,即所謂“不通則痛”。本病老年患者虛證多于實證,常見虛實挾雜,單純實證者少見。治療多采用扶正祛邪,標本兼治的方法。老年潰瘍病屬脾胃虛弱及虛寒者最多,而氣陰兩虛者亦不少,治宜氣陰兼顧。老年慢性萎縮性胃炎,常有胃陰不足癥侯,多屬胃酸不足,可兼用養(yǎng)陰益胃,酸甘化陰法。久病多瘀,且老年多有氣虛,所以益氣活血又是常用之法。總之治宜以扶持脾胃,保護胃氣為要。理氣攻破藥要用之有節(jié),以免損傷正氣。

    1.肝郁氣滯

    主證:胃脘脹痛連及兩脅,胸悶噯氣,善太息,每因煩惱郁怒而痛作,舌苔薄白,脈弦。

    治法:疏肝理氣,和胃止痛。

    選方:柴胡疏肝散(《景岳全書》)加減。

    藥物:柴胡10g、枳殼9g、白芍15g、甘草6g、香附12g、川芎6g。

    加減:口干、口苦,或苔薄黃,加川連、吳茱萸、蒲公英;疼痛明顯加延胡索、川楝子、佛手;大便干結加大黃。

    2.脾胃虛弱

    主證:胃脘隱痛,或食后脹滿,稍有噯氣,乏力,面色?白,胃納差,舌質淡、苔薄白,脈弱。

    治法:益氣補中,健脾和胃。

    選方:四君子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

    藥物:黨參15g、炙甘草9g、茯苓12g、白術12g、黃芪30g、木香9g(后下)。

    加減:噯氣、腹脹加砂仁、法夏、陳皮。

    3.脾胃虛寒

    主證:胃脘隱隱作痛或冷痛,喜噯喜按,得食則減,時吐清水,神疲乏力。手足欠溫,大便溏薄,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溫陽益氣健脾。

    選方:黃芪建中湯(《金匱要略》)加減。

    藥物:黃芪30g、桂枝12g、白芍12g、炙甘草9g、飴糖20g(另溶)、大棗6枚、生姜3片。

    加減:口泛清水加陳皮、法夏、茯苓;胃寒明顯加吳茱萸、白豆蔻。

    4.氣滯血瘀

    主證:胃脘痛如針刺或刀割,痛有定處而拒按,或見黑便,舌質紫暗或瘀點、瘀斑,苔薄白,脈弦澀。

    治法:活血化瘀,理氣止痛。

    選方: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

    藥物:五靈脂12g、蒲黃9g、(包煎)、丹參12g、延胡索12g、枳殼10g、砂仁9g(后下)。

    加減:神疲乏力加黃芪、黨參、白術;黑便加服醇提大黃片,每次3g,1日3次。

    5.胃陰不足

    主證:胃脘隱隱灼熱痛,口干咽燥,大便干結,舌紅少苔,或薄黃苔,脈弦細或細數(shù)。

    選方:益胃湯(《溫病條辨》)合一貫煎(《柳州醫(yī)話》)加減。

    藥物:北沙參15g、麥冬12g、玉竹12g、生地10g、川楝子12g、生麥芽15g、甘草6g、花粉12g。

    加減:疼痛明顯加白芍;氣虛加太子參、黃精。

    6.食滯傷胃

    主證:胃脘脹痛,噯腐吞酸,厭食嘔吐不消化食物,吐酸痛減,大便不暢,舌苔厚或白或黃,脈滑。

    治法:健脾益胃,消食導滯。

    選方:保和丸(《丹溪心法》)加減。

    藥物:山楂12g、神曲30g、萊菔子12g、法夏12g、陳皮8g、茯苓15g、白術12g、木香10g、(后下)。

    加減:脘腹脹滿加枳實、檳榔;泛酸加烏賊骨、瓦楞子;苔黃加黃芩、蒲公英;大便干結加大黃。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