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濟陰綱目》(公元 1620 年)明.武之望(叔卿)著。十四卷。對明.王肯堂《證治準繩》中的女科,加以評釋圈點而成書。
東漢張仲景的《傷寒論》《金匱要略》,是中醫(yī)臨床治療學的基本讀物,歷來稱為經(jīng)典著作,所以書內(nèi)所用方劑又稱為經(jīng)方。近代著名中醫(yī)曹穎甫,名 家達,號 拙巢(一八六六一一一九二七),治醫(yī)專宗張仲景,深研這二部書,以善用經(jīng)方聞于時。生平醫(yī)案,曾由其門人姜佐齡輯錄為三卷,也附入了自己和同門的個別治驗,搜集見聞,發(fā)揮心得,逐案說解、闡發(fā),以佐證曹氏辨證施治的確切。通過曹氏審閱后,復逐案加以評語,師生商討,從實踐到理論,相互琢磨,名其書曰《經(jīng)方實驗錄》,由千頃堂出版于一九三七年,再版于一九四七年。解放以來,讀者對本書的需要仍繁,我們現(xiàn)在重加整理,刪去其說解蕪冗者,修飾其詞句未妥者,仍分上、中、下三卷,共計九十二案,內(nèi)有十六案,標明為附列門人醫(yī)案?!耖g中醫(yī)志愿編撰組
肝炎發(fā)病期,肝功能不同程度受損,必須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輕重程度,結(jié)合各種檢查結(jié)果,制定以保護肝臟不致再遭到損害,減輕肝臟負擔為原則的飲食方案。
1.佛手生姜湯
用適量水煮佛手10g,生姜6g去渣,加入白糖適量,一次飲用。
適用于肝氣不舒所致的胸悶脘痞,納差等癥。
2.大棗木香湯
大棗10枚,用水先煎數(shù)沸,入木香9g再煎,去渣溫服。
適用于肝郁脾虛腹脹等癥。
3.小豆薏米粥
將紅小豆35g,薏米30g,白豆蔻9g,共煮粥。
適用于脾虛困濕患者。
4.柚子雞
柚子1個(最好是隔年越冬者),去皮留肉;雄雞1只(約1000克),去毛及內(nèi)臟;將柚肉放入雞腹內(nèi)用線縫合,加水適量,燉熟,飲湯吃肉,每周1次,連用3次。
適用于肝炎日久不愈,氣滯血瘀兼體質(zhì)虛弱者。
5.燕窩湯
燕窩3g、冰糖30g。
將處理干凈的燕窩放入碗中待用。鍋中加入清水250ml,下冰糖,置文火上燒開溶化,撇去浮沫,用紗布濾除雜質(zhì),倒入凈鍋中,下燕窩,再置文火上加熱至沸后即成。
適用于肝腎陰虛患者。
6.鯉魚赤小豆湯
鮮鯉魚除去內(nèi)臟,填入赤小豆,加入少許姜、蔥、鹽,熬成湯。
適用于慢性肝炎,肝硬化之血漿蛋白低的浮腫病人。
7.山藥薏米煮龜湯
用淮山30g、薏米15g、陳皮少許,加適量水,燉煮龜,喝湯。(龜約500克重),每周1次。
適用于白蛋白低,浮腫無力者。
8.當歸生姜羊肉湯
當歸18g、生姜30g、羊肉250g、水煮取湯,溫服。
適用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脾腎陽虛患者。
9.參麥粥
黨參30g、麥冬15g、黃精30g燉汁,后取粳米適量,煮粥而成。
適用于肝炎氣陰兩虛患者。
10.荸薺湯
荸薺500g。
將荸薺洗凈,削皮,用水煮熟,吃荸薺,喝湯,分服。
適用于濕熱黃疸患者。
11.鮮馬齒莧湯
鮮馬齒莧90g。
將馬齒莧洗凈,煮熟后食用。
適用于濕熱患者。
12.雞骨草紅棗湯
雞骨草30g、紅棗8枚、白花蛇舌草30g。
如常清水煎服。
適用于濕熱黃疸兼肝郁脾虛患者。
13.泥鰍燉豆腐
泥鰍500g、豆腐250g。
將泥鰍去腮、內(nèi)臟,洗凈放入瓦鍋中加食鹽少許,水適量,清燉至五成熟,加入豆腐,再燉至魚熟爛即可,吃魚和豆腐,喝湯。分次服之。
適用于濕熱黃疸兼脾胃虛弱患者。
14.五味子紅棗蜜露
五味子60g、紅棗30枚、蜜糖250g。
將紅棗、五味子洗凈放入瓦煲內(nèi),加清水3000ml,文火煮至500ml,去藥渣,放入瓷盆內(nèi),加入蜜糖,文火開水燉一小時,冷卻備用。開水送服,每次1~2匙,每日2~3次。
適用于慢性肝炎陰虛血少患者。
15.田基王煮雞蛋
田基王60g、木香6g、雞蛋2個。
藥物與雞蛋加水適量同煮,待蛋熟后,剝?nèi)てぴ僦?5分種,飲湯食蛋。
適用于肝膽濕熱患者。
16.沙參枸杞粥
北沙參20g、杞子20g、玫瑰花5g、粳米100g、冰糖適量。
以上各物同煮成粥,最后待粥快熟時,把玫瑰花加入稍煮片刻,調(diào)以適量的白糖食用。日服1~2次,連服半個月到1個月。
適用于肝腎陰虛引起的脅痛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