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常見中老年疾病防治》 辨證施治

    祖國醫(yī)學強調(diào)對老年性白內(nèi)障病人早期給予藥物治療,部份病人可控制病情發(fā)展,延長失明時間,或可提高視力。

    1.肝腎陰虛

    主證:視物昏花模糊,眼前黑影擾亂,頭暈目眩,腰酸膝軟,耳鳴耳聾,牙齒松動,煩躁失眠,烘熱盜汗。舌紅絳,苔少,脈弦細。

    治法:滋補肝腎。

    選方:杞菊地黃湯(《醫(yī)級》)。

    藥物:杞子10g、菊花10g、熟地黃12g、山藥15g、澤瀉10g、丹皮9g、茯苓10g、山茱萸10g。

    加減:虛熱重加地骨皮、知母、黃柏;肝血不足加白芍、白蒺藜、女貞、旱蓮;頭目暈痛明顯加天麻、石決明、鉤藤。

    本證患者還可配合服用石斛夜光丸。

    2.氣血不足

    主證:精神倦怠,氣短無力,面色蒼白,小便多而清長,舌質(zhì)薄嫩,苔白,脈細弱。

    治法:益氣補血。

    選方:益氣聰明湯(《證治準繩》)。

    藥物:黃芪15g、人參5g、升麻10g、葛根10g、蔓京子10g、白芍12g、黃柏10g、炙甘草5g。

    加減:食少納呆,脘腹脹滿加蒼術(shù)、厚樸、陳皮;血虛明顯加當歸、丹參、地黃。

    3.脾胃虛衰

    主證:視物日漸模糊,飲食乏味,胃呆納少,精神萎靡,面黃肌瘦,大便溏泄,舌質(zhì)淡,苔白,脈沉細。

    治法:健脾益胃。

    選方:補中益氣湯(《脾胃論》)加減。

    藥物:人參5g、黃芪15g、白術(shù)10g、炙甘草5g、當歸10g、陳皮10g、升麻10g、柴胡8g、防風10g、羌活10g、干姜8g。

    加減:大便稀溏,排便次數(shù)多加益智、巴戟、金櫻子;血虧嚴重加丹參、益母草、川芎。

    4.肝火上亢

    主證:眼痛頭暈,視物模糊,口苦咽干,失眠多夢,心煩易怒,舌質(zhì)紅絳,舌苔黃,脈弦滑數(shù)。

    治法:清肝瀉火,祛風明目。

    選方:羚羊角飲子(《審視瑤函》)。

    藥物:羚羊角5g(先煎)、細辛1.5g(后下)、知母10g、

    人參5g(另煎沖服)、車前子10g、防風10g、黃芩10g。

    加減:熱重加龍膽草、丹皮、梔子;性情暴躁加柴胡、郁金、香附;難入睡加龍齒、合歡皮、酸棗仁。

    上述四型,均可在辨證的基礎上,酌情加入生牡蠣、浙貝母、丹參、三棱、莪術(shù)等軟堅散結(jié),活血化瘀之品,以增強療效。

    本病的外治法,可根據(jù)病情進行“金針撥內(nèi)障法”手術(shù),或進行手術(shù)摘除。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羅浮山人
  • 作者:
    汪宏
  • 作者:
    葉天士
  • 作者:
    周揚俊
  • 《溫熱經(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熱病著作,以《內(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作者:
  •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柳寶詒
  •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