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張卿子傷寒論》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方第十二

    作者: 張卿子

    于桂枝湯方內(nèi)。去桂枝。加茯苓白術各三兩。余根據(jù)前法煎服。小便利則愈。

    王宇泰云?;騿栴^項強痛。此邪氣仍在表也。雖經(jīng)汗下而未解。何故去桂加茯苓白術。是無意于表也。曰、此非桂枝證。乃屬飲家也。夫頭項強痛。既經(jīng)汗下而不解。心下滿而微痛。小便不利。此為水飲內(nèi)蓄。邪不在表。故去桂枝。加茯苓白術。

    若得小便利。水飲行。腹?jié)M減而熱自除。則頭項強痛悉愈矣。且如十棗湯證。頭亦痛。

    乃邪熱內(nèi)蓄而有伏飲。故頭痛。其飲水頭痛。不須攻表。但宜逐飲。飲盡、則病安矣。

    張卿子云。逐飲何不用橘皮半夏。可見此停飲。以胃虛。故無汗耳。與五苓散近似。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shù)。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

    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diào)胃承氣湯。若重發(fā)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脈浮。自汗出。小便數(shù)而惡寒者。陽氣不足也。心煩、腳攣急者。陰氣不足也。陰陽血氣俱虛。則不可發(fā)汗。若與桂枝湯攻表。則又損陽氣。故為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

    煩燥。吐逆者。先作甘草干姜湯復其陽氣。得厥愈足溫。乃與芍藥甘草湯。益其陰血。

    則腳得伸。陰陽雖復。其有胃燥譫語。少與謂胃承氣湯。微溏以和其胃。重發(fā)汗為亡陽。加燒針則損陰。內(nèi)經(jīng)曰。榮氣微者。加燒針。則血不流行。重發(fā)汗。復燒針。是陰陽之氣大虛。四逆湯以復陰陽之氣。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