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初起者,疔疽發(fā)背,便蒸之?;蚨鞠孪?,亦可用方別內(nèi)托。
發(fā)汗在背羌活為主,在面白芷,在肩脅柴胡,在胸腹白芷、升麻。東垣最妙,脈數(shù)滑浮大者,宜東垣消毒散。沉細者,十補散?;瑪?shù)瘡在下,宜當歸拈痛湯。
蒸蒜片或白芷、木鱉為末,蜜和作餅用。多年冷瘡,用附子片。
下脈實,瘡腫 ,便閉,宜內(nèi)疏黃連湯。汗多脈大,譫語,破棺丹。
從治有因食一切毒物及死驢馬肉,而發(fā)瘡腫者,有濕毒等致,宜服后藥。
飛龍奪命丹∶治一切疔瘡惡腫,癰疽初發(fā),或發(fā)而內(nèi)陷者。如熱毒脈盛,宜后飲子。
天南星 雄黃 巴豆(各一錢) KT 砂 黃丹 信石 乳香(各半錢) 班虎(十六個,去翅皮) 麝香(少許)
上為末,取蟾酥和丸,如黃黍米大,每十一二或十四五丸,看瘡上下,食前后好酒送下。忌食諸般肉、油膩七日。一方有礬(一錢) 半夏(一錢,)無雄。
東垣黃連消毒飲∶治癰疽發(fā)于腦頂或背,腫勢外散,熱毒 發(fā),麻木不痛,宜灸之。
黃連(酒炒) 羌活(各一錢) 黃芩 黃柏(各半錢,酒炒) 生地 知母(炒) 獨活 防風歸尾(各四錢) 連翹(四錢) 本 防己 桔梗(各半錢) 黃 蘇木 陳皮 澤瀉(各二錢) 人參 甘草(各三錢)
上咀片,作一服,水煎服。若腫勢已過,宜后方復煎散∶地骨 芩 苓 參 芍 白術 桂 甘草 防己 當歸(各一錢) 防風(三錢) 作一服,先取仙術三錢煎,水煎。
灸瘰 瘡,須灸之,肩井二穴,曲池前骨端二處。內(nèi)作散腫潰堅丸一二料服之。
雙解厥逆咽塞寒熱,五香連翹湯。風熱,防風通圣散。脈實丹毒,千金漏蘆湯。
內(nèi)托脈虛胃熱,復煎散、圣濟托里湯、東垣黃 人參湯、黃 湯。
外治有膿者開之,久瘡肉冷者蒸之。敷藥,初起用濕山藥,少加木鱉、蓖麻,搗敷,消。反肉,青金錠子選用之。下濕瘡用文蛤散。郭氏水澄膏,敷紅赤色,攻 疼痛。
針緣唇瘡,須去惡血,下注瘡亦然。
《審視瑤函》(公元 1644 年)明.付仁宇(允科)[傅仁宇]著。六卷,首一卷。 先總論,次方論。論述 108 證及其治法方劑,并述眼科手術方法,附有醫(yī)案、圖說、歌括。
(公元 1615 年)明.龔廷賢(子才、云林)著。十卷,分為十集。首集為診治諸論,次為諸病的辨證施治。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初起者,疔疽發(fā)背,便蒸之?;蚨鞠孪?,亦可用方別內(nèi)托。
發(fā)汗在背羌活為主,在面白芷,在肩脅柴胡,在胸腹白芷、升麻。東垣最妙,脈數(shù)滑浮大者,宜東垣消毒散。沉細者,十補散?;瑪?shù)瘡在下,宜當歸拈痛湯。
蒸蒜片或白芷、木鱉為末,蜜和作餅用。多年冷瘡,用附子片。
下脈實,瘡腫 ,便閉,宜內(nèi)疏黃連湯。汗多脈大,譫語,破棺丹。
從治有因食一切毒物及死驢馬肉,而發(fā)瘡腫者,有濕毒等致,宜服后藥。
飛龍奪命丹∶治一切疔瘡惡腫,癰疽初發(fā),或發(fā)而內(nèi)陷者。如熱毒脈盛,宜后飲子。
天南星 雄黃 巴豆(各一錢) KT 砂 黃丹 信石 乳香(各半錢) 班虎(十六個,去翅皮) 麝香(少許)
上為末,取蟾酥和丸,如黃黍米大,每十一二或十四五丸,看瘡上下,食前后好酒送下。忌食諸般肉、油膩七日。一方有礬(一錢) 半夏(一錢,)無雄。
東垣黃連消毒飲∶治癰疽發(fā)于腦頂或背,腫勢外散,熱毒 發(fā),麻木不痛,宜灸之。
黃連(酒炒) 羌活(各一錢) 黃芩 黃柏(各半錢,酒炒) 生地 知母(炒) 獨活 防風歸尾(各四錢) 連翹(四錢) 本 防己 桔梗(各半錢) 黃 蘇木 陳皮 澤瀉(各二錢) 人參 甘草(各三錢)
上咀片,作一服,水煎服。若腫勢已過,宜后方復煎散∶地骨 芩 苓 參 芍 白術 桂 甘草 防己 當歸(各一錢) 防風(三錢) 作一服,先取仙術三錢煎,水煎。
灸瘰 瘡,須灸之,肩井二穴,曲池前骨端二處。內(nèi)作散腫潰堅丸一二料服之。
雙解厥逆咽塞寒熱,五香連翹湯。風熱,防風通圣散。脈實丹毒,千金漏蘆湯。
內(nèi)托脈虛胃熱,復煎散、圣濟托里湯、東垣黃 人參湯、黃 湯。
外治有膿者開之,久瘡肉冷者蒸之。敷藥,初起用濕山藥,少加木鱉、蓖麻,搗敷,消。反肉,青金錠子選用之。下濕瘡用文蛤散。郭氏水澄膏,敷紅赤色,攻 疼痛。
針緣唇瘡,須去惡血,下注瘡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