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頭發(fā)七

    《全國中草藥匯編》:頭發(fā)七拼音注音Tóu Fɑ Qī別名

    黑絲草

    來源

    地衣類松蘿科發(fā)屬植物亞洲樹發(fā)Alectoria asiatica Du Rietz,以葉狀體入藥。四季可采,去雜質(zhì),曬干。

    性味

    淡,平。

    功能主治

    滋補(bǔ)肝腎,收斂止汗。用于頭暈,洗凈,腎虛體弱,遺精,盜汗;外用治黃水瘡。

    用法用量

    2~3錢;外用適量,研粉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頭發(fā)七拼音注音Tóu Fɑ Qī別名

    黑絲草

    出處

    《陜西中草藥》

    來源

    為松蘿科植物亞洲樹發(fā)絲狀體。全年可采,去凈雜質(zhì),曬干。

    生境分布

    寄生于高山松樹等枯木上。分布陜西、四川等地。

    原形態(tài)

    寄生地衣植物。全體呈細(xì)絲狀,黃褐色或淡棕黑色,長可達(dá)20厘米,基部著生于大樹枯木上,懸垂向下。側(cè)枝甚多,細(xì)而短,枝上生盤狀子器,另一端緊貼于其它側(cè)枝上。粉芽和針芽均缺。

    性味

    淡,平。

    功能主治

    滋陰補(bǔ)腎,利水消腫,明目。治腎虛體弱,頭痛,頭暈,心悸,遺精,盜汗,淋癥,水腫,黃水瘡,目疾。

    復(fù)方

    ①治頭暈?zāi)垦#侯^發(fā)七、瑞苓草,羌活、藁本各三錢,石花五錢,水煎服。

    ②治淋?。侯^發(fā)七五錢,八月瓜四錢,茱苓草三錢,水煎服,黃酒為引。

    ③治黃水瘡:頭發(fā)七、雄黃、白礬各適量,研成細(xì)粉,撒布患處。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頭發(fā)七拼音注音Tóu Fɑ Qī別名

    黑絲草、人頭七、黑絲帶

    出處

    出自《陜西中草藥志》

    來源

    藥材基源:為松蘿科植物亞洲樹發(fā)、雙色樹發(fā)、樹發(fā)、溝樹發(fā)的地衣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Alectoria asatica Du Rietz [Bryo-ria asiatica(Du Rietz)Brodo er Hawksw.]2.Alecto-ria bicolor(Ehrh.)Nyl.[Bryoria bicolor (Ehrh.)Brodo et Hawksw.]3.Alectoria jubata(L.)Ach.4.Alectoria sulcata Nyl.[Sulcaria sulcata(Levl.)Bystr.ex Brodo er Hawksw.]

    采收和儲藏:全年可采,去凈雜質(zhì),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多種闊葉樹或云杉的枝干上。

    2.生于多種樹的枝干上。

    3.生于針葉樹的樹干或樹枝上。

    4.生于樹枝干。

    資源分布:1.分布于東北及陜西、甘肅、臺灣、湖北、四川等地。

    2.分布于黑龍江、內(nèi)蒙古、陜西、甘肅、臺灣、云南等地。

    3.分布于東北及內(nèi)蒙古、陜西、甘肅、臺灣、云南等地。

    4.分布于陜西、安微、臺灣、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

    1.具粉芽,子囊盤側(cè)生于分枝上,圓盤形。

    2.全體具兩種色澤,灰綠色為初期嫩枝色澤,老后則呈赭褐色,枝尖呈灰綠色。枝上端具芽堆,呈顆泣狀。

    3.無假杯點(diǎn),有時有白色粉芽;髓部白色,疏松,遇5%-10%氫氧化鉀溶液微呈紅色。

    4.枝體基部明顯扁平,而頂端則為圓柱形,有顯著縱條溝;枝表灰白色、灰褐色,頂端黑褐色或暗褐色,平滑,無粉芽和假杯點(diǎn)。子囊盤頂部側(cè)生,圓盤狀,直徑3-8mm。盤面淡褐色,有灰白色粉霜,緣部有緣毛。

    化學(xué)成分

    亞洲樹發(fā)的地衣絲狀體含松蘿酸(usnic acid).溝樹發(fā)的地衣絲狀體含綠樹發(fā)酸(virensic acid),赤星衣酸乙酯(ethyl haematommate),瑞藏酸(rhizoniacid),赤星衣酸(haematommic acid).

    歸經(jīng)

    肝;腎;膀胱經(jīng)

    性味

    淡;性平

    功能主治

    滋腎養(yǎng)肝;澀精止汗;利水消腫;收濕斂瘡。。主腎虛體弱;頭目眩暈;心悸;遺精;盜汗;淋癥;水腫;黃水瘡

    用法用量

    內(nèi)服:水煎,9-15g。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或撒布。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Kòu來源藥材基源:為姜科植物滑葉山姜的果實(shí)。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IpiniatonkinensisGagnep.采收和儲藏:果實(shí)將熟時采收,烘干或陰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地、路邊和草叢等潮濕之地。資源分布:分布于廣......
  • 《中國藥典》:白薇拼音注音Bái Wēi別名白馬尾英文名RADIX CYNANCHI ATRATI來源本品為蘿藦科植物白薇Cynanchum atratum Bge。或蔓生白薇Cynanchum versicolor Bge。的干燥根及根莖......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薯莨拼音注音Bái Shǔ Lànɡ別名山仆薯、板薯、那亞、榜花薯、葉板茨、榜薯、野葛薯、山薯來源薯蕷科薯蕷屬植物白薯莨Dioscorea hispida Dennst.,以塊莖入藥。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干。性味甘,......
  • 《中藥大辭典》:白藤拼音注音Bái Ténɡ別名大發(fā)汗、白花藤、大毛豆、斷腸葉(《云南中草藥選》)。出處《云南中草藥選》來源為豆科植物滇桂崖豆藤的根或葉。全年可采,切碎曬干。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灌木叢中或河邊陰濕地。分布云南等地。原形態(tài)攀援狀落......
  • 拼音注音Bái Pāo別名白泡兒、白草莓、白蒲草來源薔薇科白藨Fragaria nilgeerensis Schlecht.,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云南。性味苦,涼。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續(xù)筋接骨。治風(fēng)熱咳嗽,百日咳,口腔潰瘍,血尿,泌尿系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