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證治準繩·瘍醫(yī)》 去死肉

    作者: 王肯堂

    癰疽有死肉不去者。用白丁香、霜梅,深則 之,淺則干摻于膏藥上,甚妙。

    〔?!?/strong>又方 膏藥內入雄黃、巴豆少許,不傷好肉,止去惡肉,不惟惡瘡凡癰毒有惡肉者,俱可去。

    又方雄黃散以雄黃一錢另研,巴豆不去皮,研如泥。入乳香、沒藥少許,再研細。

    少上,惡肉自去。

    烏金膏治發(fā)背中央肉死,涂之即腐;未死涂之即生。若初起腫痛,用點數(shù)處,其毒頓消。若肉腐涂之即潰。若惡瘡頑瘡,元氣無虧,久不收斂者,內有毒根,以紙捻蘸其內。有等發(fā)背,因元氣虛弱,或因克伐元氣,胃氣虧損,毒瓦斯散漫,中黯外赤,不腐不潰,服大補之劑中涂三四寸許,至五六日間,赤黯之界,自有裂紋如刀割之狀,中央漸黑漸脫,須用純陽之藥,以接其元氣,庶能收斂。若妄用刀針,去肉出血,陽隨陰散,元氣愈傷,或涂涼藥,則毒瓦斯不解,氣血愈虛,非從無益而又害之。

    用巴豆一味,去殼炒黑研如膏。點于患處,臨用合之。

    追毒丹治瘡疽黑陷者。用針刀開瘡,內此丹使之潰,然后去敗肉排膿,隨證治之,癰疽、疔瘡、附骨疽,并皆治之。

    巴豆(七粒,去皮心,不去油,研如泥) 白丁 香輕粉(各一錢) 雄黃 黃丹(各二錢)

    上件研和。加白面三錢,滴水為丸,如麥大。針破瘡內之,覆以乳香膏,追出膿血毒物,漏瘡四壁死肌不去不可治,亦以此追毒去死肌,乃養(yǎng)肉令愈,疾小者,用一粒;大者加粒數(shù)用之。

    追毒烏金散治瘡口惡肉毒,潰膿血。

    巴豆(五錢) 寒食面(一兩) 好細墨(一錠)

    上為細末。用水和面作餅子,將巴豆包定,休教透氣,文武火燒成深黑色,為細末,量瘡貼之。用膽汁就和成錠子,新水磨用,掃五七次妙。

    梧桐淚方

    癰疽勢腫惡,不潰堅硬。以快利刀將患處割成十字路。用面、水調稠濃周遭瘡口外高起五分許,如塘池樣。將淚填半滿,用好米醋滴淚上,須臾自沸,勿令滾出面外。次日用金銀花煎湯洗凈,再如前用一次。只用醋洗不痛,爛肉自去。

    〔薛〕按∶此方果惡瘡惡肉,不腐宜用之。亦有陽氣虛不能腐化者,宜用大補之劑。

    治惡瘡有死肉者及追膿(《保命》)

    白丁香 輕粉 粉霜 雄黃 麝香(各一錢) 巴豆霜(三個)

    上為細末,新飯和作錠子,用之。

    神異膏治癰疽壞爛及諸瘡發(fā)毒。

    雄黃(五錢) 滑石(倍用)

    上為末。洗后摻瘡上,外用綿子覆蓋相護。凡洗后破爛者,用此貼之。

    止痛拔毒膏治一切瘡發(fā),臭爛不可近。未破則貼破,已破則生肉,杖瘡、疔瘡皆用之。

    斑蝥(四十九枚) 柳枝(四十九條) 木鱉子(七個) 乳香(三錢) 沒藥(三錢) 麝香(少許)

    松脂(三錢)

    上用真清油十四兩,煎黑柳條焦枯,濾去渣。入黃丹五兩,滴入水中成珠為度,卻入諸藥,攪令勻,入瓷器中,收了后用。

    郭氏青金錠子

    銅綠(三錢) 青礬 膽礬 輕粉 砒霜 白丁香 苦葶藶(各一錢) 腦子(少許) 麝香上將葶藶研細,次下各藥同研極細,打稠糊為錠子?;驘捗奂影总改┮诲X為錠,如麻黃粗細,約二三寸長??疮徔谏顪\ 入,疼者可治,不疼難治。

    第一般,緊峻碧云錠子,砒霜生,開瘡口用。

    第二般,緊緩碧霞錠子,砒霜 ,去死肉用。

    第三般,緩慢碧玉錠子,去砒霜加枯礬,生好肉用。

    翠霞錠子治年深冷漏,日久惡瘡,有歹肉用之。

    銅綠 寒水石( ) 滑石(各三錢) 明礬 膩粉 砒霜 云母石(研如粉,各一錢二分半)

    上研細末。糊為錠子,如麻黃粗細,長短不拘,量瘡口深淺 之。如修合,候天色晴明則可。

    信效錠子治一切惡瘡。

    紅娘子 黃丹 砒霜 鷹屎 土硝 白芨 銅綠(各一錢半) 腦子 麝香(各少許)

    上研細末。些兒乳汁和為錠子用。中病即止。

    紅玉錠子去歹肉生肌。

    干胭脂 白礬(枯,各三錢) 輕粉 砒霜 黃丹 腦子 麝香(各少許)

    上研極細末。稠糊和為錠子用之。

    時效針頭散追蝕惡瘡、歹肉,兼治瘰 。

    赤石脂(半兩) 乳香 白丁香(各二錢) 砒霜(生) 黃丹(各一錢) 輕粉 麝香(各半錢) 蜈蚣(一條,焙干)

    上為極細末,摻于瘡口,歹肉自去矣。若動刀針,其瘡雖可,有瘢。

    追毒餅治諸般惡瘡,因針開了口,后又閉合生膿,脹痛不可忍。用此捻成小麥子大,入放瘡中,永不閉,膿水自出,瘡自干好。

    極好信石(半錢) 雄黃 雌黃 大朱砂(各一錢) 輕粉(少許)

    上研為細末。糯米糊丸,如麥子大。若瘡口閉合生膿,將藥入內,仍以膏藥貼之。

    內服內追毒丹(方見前)。

    〔薛〕按∶此以毒攻毒之意也。嘗治一縣尹背瘡,竟背腐潰色黯,重若負石,甚危。

    喜飲食頗進,用桃紅散色漸赤,負漸輕,再用而肌生,更服托里藥而愈。蓋此亦大毒證,非此峻藥莫能治,此亦用砒,故攻毒有效。然有氣血虛不能腐潰。宜補養(yǎng)氣血。常治發(fā)背初起,未成膿,先用烏金膏或援生膏,點患處,數(shù)點以殺其大勢,更服仙方活命飲。如飲食少思或不甘美,用六君子湯加藿香,連進三五劑。如外皮腐動,用雄黃解毒散洗之。

    每日用烏金膏涂腐處,候有瘡口,即用紙作捻。蘸烏金膏 入瘡內。若有膿,為筋膜間隔不出,致作脹痛,用針引之,腐肉堵塞者去之。若瘀肉腐動,用豬蹄湯洗。如膿稠痛,飲食如常,瘀肉自腐,用消毒藥與托里相兼服之,仍用烏金膏涂搽。若瘀肉已離好肉,即去之。如膿不稠不稀,仍作痛,飲食不甘,瘀肉腐遲,用桑枝灸患處,更用托里藥主治之。瘀肉不腐,或膿清稀不 痛者,服大補之劑,仍用桑枝灸之,以補接陽氣,解散郁毒,其肉自腐。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