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飛揚(yáng)草

    拼音注音Fēi Yánɡ Cǎo別名

    大飛揚(yáng)、大乳汁草、節(jié)節(jié)花

    來源

    為大戟科大戟屬植物飛揚(yáng)草Euphorbia hirta L.,以全草入藥。夏、秋采集,洗凈、曬干。

    生境分布

    生于向陽山坡、山谷、路旁或叢林下,多見于砂質(zhì)土壤上。分布于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西、廣東、四川、云南等省區(qū)。

    原形態(tài)

    一年生草本,高20~50厘米,全體有乳汁。莖基部膝曲狀向上斜升,單一或基部叢生,被粗毛,上部的毛更密,不分枝或下部稍有分枝。單葉對生,具短柄;葉片披針狀長圓形或長橢圓狀卵形,長1~3厘米,寬0.5~1.3厘米,先端急尖或鈍,基部偏斜不對稱,邊緣有鋸齒,稀全緣,兩面被毛,下面及沿脈上的毛較密;托葉膜質(zhì),披針形或條狀披針形,邊緣剛毛狀撕裂早落。夏季開淡綠色或紫色小花,杯狀聚傘花序多數(shù)排成緊密的腋生頭狀花序;總苞寬鐘形,外面被密生短柔毛,頂端4裂;腺體4,漏斗狀,有短柄及花瓣狀附屬物。朔果卵狀三棱形,被貼伏的短柔毛。

    化學(xué)成分

    全草含黃酮甙類:黃鼠李甙(xanthorhamnin)、槲皮甙,兩種三萜類化合物:蒲公英酮及蒲公英醇。此外,尚含肌醇、沒食子酸等。

    藥理作用

    1、抑菌試驗:飛揚(yáng)草水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均有抑制作用。

    2、有利尿和中度致瀉作用。

    性味

    微苦、微酸,涼。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利濕止癢。用于細(xì)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腸炎,腸道滴蟲,消化不良,支氣管炎,腎盂腎炎;外用治濕疹、皮炎、皮膚瘙癢。

    用法用量

    0.5~1兩;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或煎水洗。

    復(fù)方

    1、細(xì)菌性痢疾,急性腸炎,消化不良,腸道滴蟲:飛揚(yáng)草2~10兩。水煎,分2~4次口服。

    2、慢性氣管炎:鮮飛揚(yáng)草4兩,桔梗3錢。水煎2次,每次煎沸2小時,過濾,兩次濾液混合濃縮至60毫升,加白糖適量。每次服20毫升,每日3次。10天為一療程,連服兩個療程。

    3、濕疹:飛揚(yáng)草2斤,黑面葉4斤,毛麝香半斤。加水4萬5千毫升,煎成1萬5千毫升。根據(jù)濕疹部位可選擇坐浴、濕敷或外涂。有感染者加穿心蓮內(nèi)服。

    4、腳癬:飛揚(yáng)草330克,白花丹220克,小飛揚(yáng)、烏桕葉、五色梅、扛板歸各110克。水煎2次,過濾去渣,濃縮成1000毫升。搽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白蘇葉拼音注音Bái Sū Yè別名荏葉(《別錄》)。出處《本草圖經(jīng)》來源唇形科植物白蘇的葉片,夏、秋采葉,置通風(fēng)處陰干?;蜻B嫩莖采取,切成小段,曬干?;瘜W(xué)成分葉含揮發(fā)油,主為紫蘇酮。歸經(jīng)《本草匯言》:“入手、足太陰經(jīng)?!靶?.....
  • 《中藥大辭典》:白蘇子拼音注音Bái Sū Zǐ別名荏子(《別錄》),玉蘇子(《中藥志》)。出處《飲片新參》來源為唇形科植物白蘇的果實。生境分布野生于路旁,亦有栽培者。自河北至長江流域及南方各地均有分布。產(chǎn)江蘇、河北、山東、湖北、四川、貴州......
  • 拼音注音Bái Sū Zǐ Yóu來源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白蘇子果實壓榨出的脂肪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erilla frutescens(L.)Britt.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全國多有栽培,少有逸為野生。資源分布:分布于河北至長江流域以......
  • 《中藥大辭典》:白蘇梗拼音注音Bái Sū Gěnɡ出處《中藥形性經(jīng)驗鑒別法》來源為唇形科植物白蘇的莖。秋季果實成熟時,割取老莖,除去果實及枝葉,曬干。生境分布產(chǎn)江蘇、安徽、四川、云南等地。性狀干燥的莖,葉片大多脫落,常帶有果穗。莖圓角四方......
  • 拼音注音Bái Bāo Jīn Gǔ Cǎo別名甜格宿宿草來源唇形科白苞筋骨草Ajuga lupulina Maxim.,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河北、山西、甘肅、青海、四川、西藏。性味苦,寒。功能主治解熱消炎,活血消腫。主治癆傷咳嗽,吐血?dú)獍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