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公元 752 年)唐.王燾著。四十卷。搜集唐以前的許多醫(yī)藥著作,編為 1104 門,載方 6000 有余,是重要的中醫(yī)著作之一。
《外科證治全生集》,又名《外科全生集》,1卷,刊于乾隆五年(1740)。王維德整理祖?zhèn)髅匦g(shù)及生平經(jīng)驗而成《外科全生集》。此書后經(jīng)清末馬培之重新分卷并作評注,以前集三卷、后集三卷流行。
作者:王維德(l669—l749年)字洪緒,別號林屋散人,又號定定子,江蘇吳縣洞庭西山人,清代外科學(xué)家。撰《外科證治全生集》。
小兒變蒸者,以長血氣也。變者上氣,蒸者體熱。變蒸有輕重,其輕者,體熱而微驚,耳冷、髖亦冷,上唇頭白泡起,如死魚目珠子,微汗出,而近者五日而歇,遠(yuǎn)者八九日乃歇;其重者,體壯熱而脈亂,或汗或不汗,不欲食,食輒吐 ,無所苦也。變蒸之時,目白睛微赤,黑睛微白,亦無所苦。蒸畢,自明了矣。
先變五日,后蒸五日,為十日之中熱乃除。變蒸之時,不欲驚動,勿令旁邊多人。變蒸或早或晚,根據(jù)時如法者少也。
初變之時,或熱甚者,違日數(shù)不歇,審計日數(shù),必是為蒸,服黑散發(fā)汗;熱不止者,服紫雙丸,小瘥便止,勿復(fù)服之。其變蒸之時,遇寒加之,則寒熱交爭,腹痛夭矯,啼不止者,熨之則愈。
變蒸與溫壯、傷寒相似,若非變蒸,身熱、耳熱、髖亦熱,此乃為他病,可為余治;審是變蒸,不得為余治。
其變?nèi)諗?shù),從初生至三十二日一變,六十四日再變,變且蒸;九十六日三變,一百二十八日四變,變且蒸;一百六十日五變,一百九十二日六變,變且蒸;二百二十四日七變,二百五十六日八變,變且蒸;二百八十八日九變,三百二十日十變,變且蒸。積三百二十日小變蒸畢。后六十四日大蒸,后六十四日復(fù)大蒸,后百二十八日復(fù)大蒸,積五百七十六日,大小蒸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