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養(yǎng)陰清燥湯治肺腎陰虛,感燥而發(fā),咽痛白腐,纏喉,及口舌白瘡,口糜唇瘡等癥。方雖平淡無奇,而神效甚捷,誠喉科之津梁也。老子曰∶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此則聞方,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方。
大生地(二錢) 大麥冬(二錢) 川貝母(八分) 粉丹皮(八分) 玄參(一錢) 薄荷葉(三分)生甘草(五分)
水一鐘半,煎至五六分,溫服。
如發(fā)熱者,不必拘泥外感之有無,只照方投之而熱自退。如鼻塞音微,喑氣急者,去薄荷加玉竹二錢,北沙參二錢。若舌胎黃色而唇燥者,加真釵斛一錢。肺熱咳嗽加干桑葉三片。大便閉結三四日,未更衣者,加叭噠杏仁去皮、尖研末八分,黑芝麻三錢,或火麻仁二錢亦可。如時行燥疫,易于傳染者,加陳人中黃三分。陰火盛而咽干不潤者,加大熟地三錢,天門冬去心二錢,女貞子一錢。若屬體質虛弱,兩脈浮數(shù)無力,或潮熱不退者,去生地,重用大熟地,而熱自除?;虬赘褱p,尚有些微滯于咽間不得退凈者,亦須重用大熟地至五六錢,其白即除矣。屢經(jīng)效驗不爽,足征責在肺腎可知。如喉白概已退凈,可用炒白芍八分,甜百合二錢,以固肺氣,淮山藥亦可加入。
瓊玉膏此方治傷燥及肺腎不足白腐,音啞打嗆,并臻佳妙。
大熟地(一斤) 北沙參(二斤) 玉竹(一斤) 白茯苓(六兩) 白蜜糖(八兩)
上將地黃,用竹刀切碎,同沙參、玉竹、茯苓用長流水入大砂鍋內熬汁,以熟地汁盡渣枯為度。再過濾力絞去渣,加白蜜再熬成膏。另置凈瓶內,以蠟封固懸水井中一晝夜,取起,再隔水煮半日。每用開水點服,神效非常。
切勿因平淡無奇而輕視之。
兩富湯此方金水相生,治白腐音啞,甚妙。
大熟地(一兩) 大麥冬(一兩)
取長流水與井水各半,煎濃,徐徐服之。
兩儀湯治白腐打嗆,音啞氣喘等候,莫妙于此方,真乃救危之法。未誤服表散辛溫之劑者,均可以挽回。若經(jīng)誤投,雖用此亦無能為矣。
人參 大熟地
用長流水煎服?;蚣欲湺嗫?。
甘露飲治喉白咽干不潤,咳嗽唇燥,舌干等候。
大熟地(三錢) 大生地(二錢) 玉竹(三錢) 大麥冬(去心,二錢) 天門冬(去心,一錢)馬料豆(二錢) 炙甘草(四分)
是方得人參更妙。井水二鐘,文火煎服。
證治總不外乎辛涼養(yǎng)陰清潤,若稍兼疏表,不惟不效,且反增劇。亦有初起即不宜辛涼,遂當養(yǎng)陰者,種種權變,須存乎其人,非呆法可定也。
《本草從新》(公元 1757 年)清.吳儀洛(遵程)著。 十八卷。以《本草備要》為依據(jù),一部分照舊,一部分增改,較為完善 。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養(yǎng)陰清燥湯治肺腎陰虛,感燥而發(fā),咽痛白腐,纏喉,及口舌白瘡,口糜唇瘡等癥。方雖平淡無奇,而神效甚捷,誠喉科之津梁也。老子曰∶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此則聞方,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方。
大生地(二錢) 大麥冬(二錢) 川貝母(八分) 粉丹皮(八分) 玄參(一錢) 薄荷葉(三分)生甘草(五分)
水一鐘半,煎至五六分,溫服。
如發(fā)熱者,不必拘泥外感之有無,只照方投之而熱自退。如鼻塞音微,喑氣急者,去薄荷加玉竹二錢,北沙參二錢。若舌胎黃色而唇燥者,加真釵斛一錢。肺熱咳嗽加干桑葉三片。大便閉結三四日,未更衣者,加叭噠杏仁去皮、尖研末八分,黑芝麻三錢,或火麻仁二錢亦可。如時行燥疫,易于傳染者,加陳人中黃三分。陰火盛而咽干不潤者,加大熟地三錢,天門冬去心二錢,女貞子一錢。若屬體質虛弱,兩脈浮數(shù)無力,或潮熱不退者,去生地,重用大熟地,而熱自除?;虬赘褱p,尚有些微滯于咽間不得退凈者,亦須重用大熟地至五六錢,其白即除矣。屢經(jīng)效驗不爽,足征責在肺腎可知。如喉白概已退凈,可用炒白芍八分,甜百合二錢,以固肺氣,淮山藥亦可加入。
瓊玉膏此方治傷燥及肺腎不足白腐,音啞打嗆,并臻佳妙。
大熟地(一斤) 北沙參(二斤) 玉竹(一斤) 白茯苓(六兩) 白蜜糖(八兩)
上將地黃,用竹刀切碎,同沙參、玉竹、茯苓用長流水入大砂鍋內熬汁,以熟地汁盡渣枯為度。再過濾力絞去渣,加白蜜再熬成膏。另置凈瓶內,以蠟封固懸水井中一晝夜,取起,再隔水煮半日。每用開水點服,神效非常。
切勿因平淡無奇而輕視之。
兩富湯此方金水相生,治白腐音啞,甚妙。
大熟地(一兩) 大麥冬(一兩)
取長流水與井水各半,煎濃,徐徐服之。
兩儀湯治白腐打嗆,音啞氣喘等候,莫妙于此方,真乃救危之法。未誤服表散辛溫之劑者,均可以挽回。若經(jīng)誤投,雖用此亦無能為矣。
人參 大熟地
用長流水煎服?;蚣欲湺嗫?。
甘露飲治喉白咽干不潤,咳嗽唇燥,舌干等候。
大熟地(三錢) 大生地(二錢) 玉竹(三錢) 大麥冬(去心,二錢) 天門冬(去心,一錢)馬料豆(二錢) 炙甘草(四分)
是方得人參更妙。井水二鐘,文火煎服。
證治總不外乎辛涼養(yǎng)陰清潤,若稍兼疏表,不惟不效,且反增劇。亦有初起即不宜辛涼,遂當養(yǎng)陰者,種種權變,須存乎其人,非呆法可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