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752 年)唐.王燾著。四十卷。搜集唐以前的許多醫(yī)藥著作,編為 1104 門,載方 6000 有余,是重要的中醫(yī)著作之一。
查古籍
(公元 752 年)唐.王燾著。四十卷。搜集唐以前的許多醫(yī)藥著作,編為 1104 門,載方 6000 有余,是重要的中醫(yī)著作之一。
《外科證治全生集》,又名《外科全生集》,1卷,刊于乾隆五年(1740)。王維德整理祖?zhèn)髅匦g(shù)及生平經(jīng)驗而成《外科全生集》。此書后經(jīng)清末馬培之重新分卷并作評注,以前集三卷、后集三卷流行。
作者:王維德(l669—l749年)字洪緒,別號林屋散人,又號定定子,江蘇吳縣洞庭西山人,清代外科學(xué)家。撰《外科證治全生集》。
《外科啟玄》(公元 1604 年)明.申斗垣(拱宸、子極)著。十二卷。論述外科各病證治,有圖有方,敘述內(nèi)服外敷,針灸灸烙、熏點、刀割等法,都切實可行。
實者。瘀血蓄血是也。瘀由漸積。蓄由猝成。瘀在腠理。則乍寒乍熱。瘀在肌內(nèi)。則潮熱盜汗。瘀在經(jīng)絡(luò)。
則身痛筋攣。瘀在三焦。上焦則胸膈肩膊刺疼。心里熱。舌紫黯。中焦則脘腹串痛。腰臍間刺痛痹者。下焦則少腹脹滿刺痛。大便自利而黑如漆色。至若化腫化脹。成癆成臌。尤其瘀之深重者也。惟蓄血由外邪搏擊。
如六淫時疫及犬咬蛇傷等因。皆能驟然蓄聚。《內(nèi)經(jīng)》所謂蓄血在上喜忘。蓄血在下如狂是也。皆當消瘀為主。輕者通絡(luò)。重則破血。寒瘀溫通。熱瘀涼通。瘀化則新血自生。若婦人切須詳察??衷性谝伤浦g。
【榮齋按】“血實證”我意認為不能成立,何況本節(jié)所說,完全是“血瘀”,不能看作是“血實”,更不能看作與血虛相對的“血實”。我從前感覺現(xiàn)代所說的“充血癥”,也不能機械地看作血實。這里的瘀血蓄血,本質(zhì)上是血的病態(tài);所謂“實”者。是“塞實”的實,不是“充實”的實。這一點,思想上應(yīng)該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