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針灸大成》 傷寒(《聚英》)

    發(fā)熱:風寒客于皮膚,陽氣拂郁所致,此表熱也。陽氣下陷入陰分蒸熏,此里熱也。

    汗不出,凄凄惡寒:玉枕大杼肝俞膈俞陶道。身熱惡寒:后溪。

    身熱汗出,足厥冷:大都。

    身熱頭痛,食不下:三焦俞。

    汗不出:合谷后溪陽池厲兌解溪風池。

    身熱而喘:三間。

    余熱不盡:曲池。

    煩滿汗不出:風池命門。

    汗出寒熱:五處攢竹上脘。

    煩心好嘔:巨闕商丘。

    身熱頭痛,汗不出:曲泉神道關元懸顱。以上見《針經》。

    六脈沉細,一息二三至:氣海(灸)關元(灸)。

    少陰發(fā)熱:太溪(灸)。

    惡寒:有熱惡寒者發(fā)于陽,無熱惡寒者發(fā)于陰。

    背惡寒口中和:關元(灸)。

    惡風:有汗為中風,傷衛(wèi),無汗惡風為寒,傷榮。

    先刺風府、風池,后飲桂枝葛根湯。

    胸脅滿兼譫語:邪氣自表傷里,先胸脅,次入心。期門。

    結胸:臟氣閉而不流布也。按之痛,為小結;不按自痛,為大結。期門(針)肺俞(針)。

    婦人因血結胸,熱入血室:期門(針)又以黃連、巴豆七粒作餅子,置臍中,以火灸之,得利為度。

    咳逆:胸中氣不交也,水火相搏而有聲。期門(針)。

    小腹?jié)M:上為氣,下為溺,當出不出積而為滿,或腹中急痛。刺委中。或奪命穴等處。

    煩躁:邪氣在里,煩為內不安,躁為外不安。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俞。

    蓄血:熱毒流于下而瘀血。少陰癥下利,便膿血。陽明癥,下血譫語,必熱入血室,頭汗出。刺期門。

    嘔吐:表邪傳里,里氣上逆也??谥泻?,脈微澀弱。灸厥陰。戰(zhàn)栗:戰(zhàn)者,正氣勝;栗者,邪氣勝。邪與正爭,心戰(zhàn)而外栗,為病欲解也。邪氣內盛,正氣太虛,心栗而鼓頷,身不戰(zhàn)者,已而遂成寒逆者。灸魚際。

    四逆:四肢逆冷,積冷成寒,六腑氣絕于外,足脛寒逆少陰也。身寒者,厥陰也。灸氣海、腎俞、肝俞。

    厥:手足逆冷,陽氣伏陷,熱氣逆伏,而手足冷也,刺之。脈促而厥者,灸之。內庭大都。

    郁冒:郁為氣不舒,冒為神不清,即昏迷也。多虛極乘寒所致,或吐下使然。刺太陽、少陽井。

    病頭痛,或冒悶如結胸狀,刺大椎、肺俞、肝俞,慎不可汗。

    自利:不經攻下自溏泄。脈微澀,嘔而汗出,必更衣。反小者,當溫上,灸之以消陰。小便自利,手中不冷,反發(fā)熱,脈不至。灸太溪。少陰下利,便膿血,刺之通用。

    霍亂:上吐下利,揮霍撩亂,邪在中焦,胃氣不治,陰陽乖隔,遂上吐下泄,躁擾煩亂也?;蚋怪型唇g刺。針委中。

    腹痛:有實有虛,寒熱,燥屎舊積,按之不痛為虛,痛為實,合灸;不灸,令病人冷結,久而彌困。刺委中。

    陰毒陰癥:陰病盛則微陽消于上,故沉重,四肢逆冷,臍腹筑痛,厥逆或冷,六脈沉細。灸關元、氣海。

    太陽、少陽并病:刺肺俞、肝俞。如頭痛,刺大椎。

    小便不利:邪蓄于內,津液不行。陰寒甚,下閉者,灸之。

    陰癥:小便不利陰囊縮,腹痛欲死者。灸石門。

    不仁:不柔和,癢痛寒,正氣為邪氣閉伏,郁而不散,血氣虛少故也。若越人診虢太子尸厥,以郁冒不仁為可治,刺之而痊者,神醫(yī)之診也。設脈浮洪,汗如油,喘不休,體不仁,越人豈能治哉?

    以上見劉氏傷寒治例。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