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本經(jīng)】大豆黃卷。味甘平。主濕痹,筋攣,膝痛。生大豆,涂癰腫。煮汁,飲,殺鬼毒,止痛。赤小豆,主下水,排癰腫膿血。生平澤。
味甘,入手太陽小腸、足太陽膀胱經(jīng)。利水而瀉濕熱,止血而消癰腫。
《金匱》赤小豆當歸散,赤小豆三升,當歸十兩。為散,漿水服方寸匕,日三服。治狐惑膿成,脈數(shù)心煩,默默欲臥,目赤眥青,汗出能食。以濕旺木郁,郁而生熱,濕熱淫蒸,肉腐膿化。赤小豆利水而瀉濕熱,當歸養(yǎng)血而排膿穢也。又治先血后便者。以土濕木遏,郁而生風,疏泄不藏,以致便血。其下在大便之先者,是緣肝血之陷漏,其來近也。赤小豆利水而瀉濕熱,當歸養(yǎng)血而清風木也。
《傷寒》瓜蒂散方在瓜蒂。用之,治胸有寒瘀,心中痞硬,氣沖咽喉,以其滌胸中之濕淫也。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方在連翹。用之,治太陰病,瘀熱在里,身必發(fā)黃,以其瀉經(jīng)絡之濕邪也。
赤小豆利水瀉濕,行郁退熱,安胎下乳,善治一切癰腫,及諸下血之病。
浸令毛出,曝干用。
《外科啟玄》(公元 1604 年)明.申斗垣(拱宸、子極)著。十二卷。論述外科各病證治,有圖有方,敘述內服外敷,針灸灸烙、熏點、刀割等法,都切實可行。
作者:祁宏源,清代醫(yī)家。浙江山陰縣人。其祖祁坤為太醫(yī)院判,精于外科。宏源家學淵源,亦精于外科醫(yī)理,奉敕與吳謙同修《醫(yī)宗金鑒》,其中之《外科心法》多為其家之經(jīng)驗,并以其祖之《外科大成》為藍本修訂而成。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本經(jīng)】大豆黃卷。味甘平。主濕痹,筋攣,膝痛。生大豆,涂癰腫。煮汁,飲,殺鬼毒,止痛。赤小豆,主下水,排癰腫膿血。生平澤。
味甘,入手太陽小腸、足太陽膀胱經(jīng)。利水而瀉濕熱,止血而消癰腫。
《金匱》赤小豆當歸散,赤小豆三升,當歸十兩。為散,漿水服方寸匕,日三服。治狐惑膿成,脈數(shù)心煩,默默欲臥,目赤眥青,汗出能食。以濕旺木郁,郁而生熱,濕熱淫蒸,肉腐膿化。赤小豆利水而瀉濕熱,當歸養(yǎng)血而排膿穢也。又治先血后便者。以土濕木遏,郁而生風,疏泄不藏,以致便血。其下在大便之先者,是緣肝血之陷漏,其來近也。赤小豆利水而瀉濕熱,當歸養(yǎng)血而清風木也。
《傷寒》瓜蒂散方在瓜蒂。用之,治胸有寒瘀,心中痞硬,氣沖咽喉,以其滌胸中之濕淫也。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方在連翹。用之,治太陰病,瘀熱在里,身必發(fā)黃,以其瀉經(jīng)絡之濕邪也。
赤小豆利水瀉濕,行郁退熱,安胎下乳,善治一切癰腫,及諸下血之病。
浸令毛出,曝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