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丹溪心法》 腰痛七十三(附腎著)

    腰痛主濕熱、腎虛、瘀血、挫閃、有痰積。脈大者腎虛,杜仲、龜板、黃柏、知母、五味之類為末,豬脊髓丸服;脈澀者瘀血,用補(bǔ)陰丸加桃仁、紅花;脈緩者濕熱,蒼術(shù)、杜仲、黃柏、川芎之類;痰積作痛者,二陳加南星、半夏。腰曲不能伸者,針人中。凡諸痛皆屬火,寒涼藥不可峻用,必用溫散之藥。諸痛不可用參,補(bǔ)氣則疼愈甚。人有痛,面上忽見紅點(diǎn)者,多死。

    戴云∶濕熱腰疼者,遇天陰或久坐而發(fā)者是也;腎虛者,疼之不已者是也;瘀血者,日輕夜重者是也。

    入方∶治濕痰腰痛,大便泄。

    龜板(一兩,炙) 蒼術(shù) 椿皮 滑石(半兩) 白芍(酒炒) 香附(各四錢)

    上為末,酒糊丸。如內(nèi)傷,白術(shù)、山楂湯下。

    又方治腰腿濕痛。

    龜板(酒炙) 黃柏(酒炙) 蒼術(shù) 蒼耳 威靈仙(酒浸,各一兩) 扁柏(半兩)

    上為末,酒糊丸。每用黑豆汁煎四物湯加陳皮、甘草,生姜煎湯下。久腰痛,必用官桂以開之,方止。腹脅痛亦可。

    又方

    龜板(酒炙,一兩半) 炒柏 白芍(一兩) 陳皮 威靈仙 知母 蒼術(shù) 蒼耳

    上為末。調(diào)服。

    又方

    龜板(酒炙,半兩) 酒炒柏(四錢) 青皮(三錢) 生甘草(一錢半)

    上為末。姜一大片,同前藥末一錢研勻,以蒼耳汁蕩起,煎令沸服之。

    摩腰膏治老人虛人腰痛,并婦人白帶。

    附子尖 烏頭尖 南星(各二錢半) 雄黃(一錢) 樟腦 丁香 干姜 吳茱萸(各一錢半) 朱砂(一錢) 麝香(五粒大者)

    上為末,蜜丸如龍眼大。每用一丸,姜汁化開如粥濃,火上燉熱,置掌中,摩腰上。候藥盡粘腰上,烘綿衣包縛定,隨即覺熱如火,日易一次。

    【附錄】腰者,腎之外候,一身所恃以轉(zhuǎn)移闔辟者也。蓋諸經(jīng)皆貫于腎而絡(luò)于腰脊,腎氣虛,凡沖寒、受濕、傷冷、蓄熱、血澀氣滯、水積墮傷,與失志、作勞,種種腰疼,疊見而層出矣。脈若弦而沉者為虛,沉者為滯,澀者瘀血,緩者為濕,滑與伏者是痰。

    氣痛,一身腔子盡痛,皆用少許木香于藥內(nèi)行氣。若寒濕腰痛,見熱則減,見寒則增,積散加吳茱萸半錢,杜仲一錢。若濕腰痛,如坐水中,或?yàn)轱L(fēng)濕雨露所著,濕流入腎經(jīng),致腰痛,宜滲濕湯;不效,宜腎著湯。腎虛腰痛,轉(zhuǎn)側(cè)不能,以大建中湯加川椒十粒,仍以茴香鹽炒為末,破開豬腰子,作薄片,勿令斷,層層散藥末,水紙裹煨,熟,細(xì)嚼,酒吃下。閃挫腰痛,宜復(fù)元通氣散,酒調(diào)服,或五積散加牽牛頭末一錢,或桃仁七枚。

    附方

    青娥丸治腎虛腰痛,益精助陽。

    破故紙(四兩,炒) 杜仲(四兩,炒去絲) 生姜(二兩半,炒干)

    上為末,用胡桃肉三十個(gè)研膏,入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鹽酒下。

    獨(dú)活寄生湯治腎氣虛弱,為風(fēng)濕所乘,流注腰膝;或攣拳掣痛,不得屈伸;或緩弱冷獨(dú)活(一兩) 桑寄生(如無以續(xù)斷代之) 細(xì)辛 牛膝 秦艽 茯苓 白芍 桂心 川芎防風(fēng) 人參 熟地黃 當(dāng)歸 杜仲(炒) 甘草(炙,各二兩)

    上銼。每服三錢,水煎,空心服。下利者,去地黃;血滯于下,委中穴刺出血,妙。仍灸腎俞、昆侖,尤佳。

    治腰疼

    黑丑(四兩,半生半炒)

    上研細(xì),取頭末,水丸桐子大,硫黃為衣。每服三十丸,空心鹽酒送下,四服即止。

    補(bǔ)陰丸見諸虛類。

    五積散見香港腳類。

    大建中湯見斑疹類。

    復(fù)元通氣散見氣類。

    腎著為病,其體重,腰冷如冰,飲食如故,腹重如物在腰,治宜流濕,兼用溫暖之藥以

    腎著湯治腎虛傷濕,身重腰冷,如坐水中,不渴,小便自利。

    干姜(炮) 茯苓(各四兩) 甘草(炙) 白術(shù)(各二兩)

    上 咀。每服五錢,水煎,空心服。

    滲濕湯治寒濕所傷,身體重著,如坐水中。

    蒼術(shù) 白術(shù) 甘草(炙,各一兩) 茯苓 干姜(炮,各一兩) 橘紅 丁香(各二錢半)

    上每服五錢,水一鐘,生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