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貫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涇)著。八卷。根據(jù)病證治法的不同,把《傷寒論》條文重編為正治法、權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明辨法、雜治法等類。
查古籍
《傷寒貫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涇)著。八卷。根據(jù)病證治法的不同,把《傷寒論》條文重編為正治法、權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明辨法、雜治法等類。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廣生)著。四卷。首論癰疽的脈、因、癥、治、次依人體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種外科疾患的辨證處方。擴充了外科的治療范圍,豐富了外科的治療方法。
《傷科匯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著。十二卷。匯集清以前各家之說參以家傳之法而成書。主要內(nèi)容有傷科理論、解剖、手法、內(nèi)外各證、醫(yī)案、用藥處方等。
(公元 1808 年)清.錢秀昌著。六卷。首繪各種體表,骨度和傷科器具圖,次敘金瘡論治、治傷法論、跌打損傷內(nèi)治癥等不同傷病治療三十六則,再次為治傷湯頭歌括和附錄各家 秘方。
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是對異乎尋常的威脅性或災難性應激事件的突出反應。臨床可見腦海中或者夢中持續(xù)、反復出現(xiàn)災難現(xiàn)場的畫面,回避與創(chuàng)傷相關的刺激,情感麻木,經(jīng)常發(fā)呆,對現(xiàn)實有強烈的不真實感,對創(chuàng)傷事件部分或全部失去記憶。
1.中成藥:選用柏子養(yǎng)心丸、棗仁安神液、歸脾丸、補腎益腦片、加味逍遙丸。
2.針灸:太沖、三陰交、肝俞、心俞、足三里、神門。
3.社會支持:社會支持是指個體在應激過程中從社會各方面能得到的精神上和物質上的支持,具有預防和減輕應激的作用。親子關系、家庭、親密關系、婚姻、朋友、社團等均是重要社會支持。
4.基本方藥:柴胡10克、白術10克、白芍10克、當歸10克、茯苓15克、薄荷10克、煨姜6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
加減:
肝氣郁結明顯癥見胸悶喜太息,心情郁悶,兩脅脹痛,脈弦,加郁金10克、香附10克;
肝火盛癥見心煩易怒,口苦,目赤,便秘,舌紅,苔黃,加龍膽草6克、赤芍10克、大黃6克;
夾痰濕癥見胸脘滿悶,納呆,苔膩,脈滑,加半夏10克、炒薏苡仁15克;
夾瘀血癥見面色黧黑,舌質暗或有瘀點、瘀斑,脈澀,加桃仁10克、紅花10克、丹參10克;
氣虛明顯癥見氣短乏力,心悸自汗,腹脹腹泄,舌淡,脈虛,加黃芪10克、黨參10克;
陰虛火旺癥見五心煩熱,盜汗,舌有裂紋,苔少或花剝,脈細數(shù),加生地15克、地骨皮1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