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耳鼻咽喉外科學》 第二節(jié) 鼻咽癌(carcinoma of nasopharynx)

    鼻咽癌(carcinoma of nasopharynx)在我國發(fā)病率較高,以廣東、福建、臺灣、廣西、湖南等地區(qū)更為多見。據(jù)國內統(tǒng)計,占全身惡性腫瘤的12.4~27.9%,占耳鼻咽喉科惡性腫瘤的60%。發(fā)病年齡在30~50歲之間,男性多于女性。以鱗狀細胞癌最為多見。

    鼻咽癌的病因是多因素的,除遺傳因素、環(huán)境因素外,EB病毒感染可能是其病因。

    【臨床表現(xiàn)】

    鼻咽癌多發(fā)于鼻咽頂后壁及咽隱窩處,因位置深藏而隱蔽,檢查比較困難,本病早期缺乏特征,為一般癥狀所掩蓋而被忽略或誤診。常見癥狀為:

    (一)鼻部癥狀:早期常于抽吸時有血性鼻涕或痰內帶血絲,一般出血量不多,晚期可有大量出血及鼻阻。

    (二)耳部癥狀:癌腫阻塞或壓迫咽鼓管而出現(xiàn)耳悶、耳鳴及聽力減退,常伴有鼓室積液。晚期腫瘤可循咽鼓管進入中耳,可引起化膿性中耳炎改變,分泌物常帶血。

    (三)頸淋巴結轉移:常為患者最早發(fā)現(xiàn)的癥狀,占40%。表現(xiàn)為無痛性腫塊,多位于胸鎖乳肌后緣,乳突尖下方,下頜角后上頸上深淋巴結,以后漸侵及頸后三角區(qū)頸部淋巴結,質較硬,固定,邊界不清(圖12-2,12-3)。

    鼻咽癌發(fā)生頸淋巴結轉移的常見部位

    圖12-2 鼻咽癌發(fā)生頸淋巴結轉移的常見部位

    鼻咽癌,頸淋巴結轉移

    圖12-3 鼻咽癌,頸淋巴結轉移

    (四)頭痛:常因腫瘤侵蝕破壞顱底,在顱內蔓延或累及顱神經而引起。至晚期、疼痛往往頑固而劇烈。

    (五)顱神經癥狀:腫瘤可循咽隱窩上方的破裂孔進入顱內侵犯Ⅲ、Ⅳ、Ⅵ顱神經時,引起眼肌癱瘓,眼球運動障礙、復視、眼球突出、視力下降。也可侵犯Ⅴ、Ⅳ、Ⅶ顱神經,引起神經性頭痛,面部麻木,下頜歪斜,咀嚼困難。如頸深淋巴結轉移壓迫第Ⅳ、Ⅴ、Ⅵ、Ⅶ顱神經或交感神經受累,引起各種咽喉麻痹癥狀,出現(xiàn)吞咽和感覺障礙、聲嘶、伸舌偏斜、甚至發(fā)生頸交感神經癱瘓綜合征(Horner綜合癥):同側瞳孔縮小,上瞼下垂、眼球內陷、額部皮膚無汗。

    (六)遠處轉移癥狀:晚期可轉移身體其他部位,如胃、肝、肺等而出現(xiàn)相應癥狀。

    【檢查】

    (一)鼻咽鏡檢查:間接鼻咽鏡檢查必要時可行纖維鼻咽鏡檢查,能早期發(fā)現(xiàn)癌腫原發(fā)部位,可呈結節(jié)狀,菜花狀或潰瘍狀,表現(xiàn)為粘膜充血、粗糙糜爛,鼻咽側壁隆起等(圖12-4,12-5)。

    鼻咽癌

    圖12-4 鼻咽癌

    鼻咽癌鼻咽鏡下所見

    圖12-5 鼻咽癌鼻咽鏡下所見

    (二)脫落細胞學檢查:由鼻咽部作組織刮片或負壓吸引分泌物,涂片檢查癌細胞,陽性率可達70~90%。

    (三)活組織檢查:鼻咽部取活體組織病理檢查,如活檢陰性,臨床可疑者,應多次活檢(圖12-6)。如原發(fā)灶不明,頸部有可疑之腫大淋巴結,可行淋巴結穿刺或活檢。

    經鼻腔自鼻咽取活檢

    圖12-6 經鼻腔自鼻咽取活檢

    (四)X線攝片或CT掃描檢查:可見鼻咽部軟組織影增厚或骨質破壞。

    (五)血清學檢查:血清中EB病毒抗體滴度增高或EB病毒免疫熒光抗體測定法診斷鼻咽癌陽性率達84%。

    (六)鼻咽熒光素染色檢查:以吖啶橙染色,在熒光顯微鏡下觀察。

    【診斷】

    鼻咽癌早期診斷極為重要,凡原因不明的頭痛、頸部腫塊、鼻涕帶血、一側外展肌麻痹、一側鼓室積液者均應檢查鼻咽部,以免延誤診斷。粘膜下浸潤型癌癥不易發(fā)現(xiàn),應特別注意,反復進行各種檢查。

    鼻咽癌頸淋巴結轉移者,應與頸淋巴結核、何杰金氏病、腮腺混合瘤相鑒別。

    【治療】

    (一)放射擊治療:鈷60、電子加速器等。一般未分化癌及低分化癌對放射線較敏感,放射量一般為4~6周內予以5.5~7.0Gy腫瘤量,鱗狀上皮癌,量可稍高。

    (二)化學治療:對晚期病例有遠處轉移灶,或放療后復發(fā)者可用化學藥物治療,主要有環(huán)磷酰胺,量為200毫克,靜脈注射每天一次,10~15天為一療程。也可用氮芥、氯化氮芥、噻替呱、5-氟脲嘧啶等。近年采取聯(lián)合用藥,一般選用環(huán)磷酰胺、5-氟脲嘧啶、爭光霉素及環(huán)磷酰胺、長春新鹼、強的松三聯(lián)方案,6~7日為一療程,近年亦有采取體外血液加溫(43°C)頸外動脈供血區(qū)灌注(熱療)以及熱療聯(lián)合化療(熱化療)療效頗佳,值得試用。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