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證治全生集》,又名《外科全生集》,1卷,刊于乾隆五年(1740)。王維德整理祖?zhèn)髅匦g(shù)及生平經(jīng)驗而成《外科全生集》。此書后經(jīng)清末馬培之重新分卷并作評注,以前集三卷、后集三卷流行。
作者:王維德(l669—l749年)字洪緒,別號林屋散人,又號定定子,江蘇吳縣洞庭西山人,清代外科學家。撰《外科證治全生集》。
查古籍
《外科證治全生集》,又名《外科全生集》,1卷,刊于乾隆五年(1740)。王維德整理祖?zhèn)髅匦g(shù)及生平經(jīng)驗而成《外科全生集》。此書后經(jīng)清末馬培之重新分卷并作評注,以前集三卷、后集三卷流行。
作者:王維德(l669—l749年)字洪緒,別號林屋散人,又號定定子,江蘇吳縣洞庭西山人,清代外科學家。撰《外科證治全生集》。
《外科啟玄》(公元 1604 年)明.申斗垣(拱宸、子極)著。十二卷。論述外科各病證治,有圖有方,敘述內(nèi)服外敷,針灸灸烙、熏點、刀割等法,都切實可行。
作者:祁宏源,清代醫(yī)家。浙江山陰縣人。其祖祁坤為太醫(yī)院判,精于外科。宏源家學淵源,亦精于外科醫(yī)理,奉敕與吳謙同修《醫(yī)宗金鑒》,其中之《外科心法》多為其家之經(jīng)驗,并以其祖之《外科大成》為藍本修訂而成。
婦人產(chǎn)后惡心欲吐,時而嘔吐,人皆曰胃氣之寒也,誰知是腎氣之寒乎!夫胃為腎之關(guān),胃之氣寒,則胃氣不能行于腎之中;腎之氣寒,則腎氣亦不能行于胃之內(nèi),是腎與胃不可分而兩之也。惟是產(chǎn)后失血過多,必致腎水干涸,腎水涸應腎火上炎,當不至胃有寒冷之虞,何故腎寒而胃亦寒乎?蓋新產(chǎn)之余,水乃遽然涸去,虛火尚不能生,火既不生,而寒之象自現(xiàn)。治法宜補其腎中之火,然火無水濟,則火在水上,未必不成火動陰虛之癥,必須于水中補火,腎中溫胃,而后腎無太熱之患,胃有既濟之歡也。
方用
溫腎止嘔湯。
熟地(五錢,九蒸)巴戟(一兩,鹽水浸)人參(三錢)白術(shù)(一兩,土炒)山萸(五錢,蒸,去核)炮姜(一錢)茯苓(二錢,去皮)橘紅(五分,姜汁洗)白蔻(一粒,研)水煎服。一劑而嘔吐止,二劑而不再發(fā),四劑而全愈矣。此方補腎之藥,多于治胃之品,然而治腎仍是治胃也。所以腎氣升騰,而胃寒自解,不必用大熱之劑,溫胃而祛寒也。
眉批∶
服此方必待惡露盡后,若初產(chǎn)一、二日之內(nèi)惡心欲嘔,乃惡露上沖,宜服加味生化湯∶全當歸一兩(酒洗)、川芎二錢、炮姜一錢、東查炭二錢、桃仁一錢(研,用無灰黃酒一鐘,水三鐘同煎)。
歌括∶
產(chǎn)后惡心嘔吐現(xiàn),胃氣寒因腎氣寒。
失血過多腎水涸,火既不生寒自現(xiàn)。
溫腎止嘔白術(shù)丸,巴戟山萸熟地團。
參苓炮姜橘白蔻,腎氣升騰驅(qū)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