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保健藥膳》 黃芪干燒鰣魚

    主要原料:鰣魚1條(約重600克),黨參10克,黃芪10克,醬??跅l(或瘦醬牛肉)50克,玉蘭片50克,豆瓣醬30克,辣椒糊20克,蔥15克,姜5克,蒜5克,香油25克,植物油500克(耗油75克),醬油、米醋、白糖、料酒、大料適量。

    制作方法:黨參、黃芪切斜長片,分別水煮提取濃縮汁各10克,鰣魚去內(nèi)臟及鰓(不要去鱗),洗凈,醬??跅l、玉蘭片切成1厘米的小丁。炒勺放在旺火上,倒入植物油燒至六成熱時,將鰣魚下勺炸透,呈金黃色。再把炒勺放在旺火上,放入植物油15克,將蔥末、姜末、蒜末、大料、豆瓣醬以及辣椒糊一同放入勺內(nèi)煸炒至金黃色,然后用料酒一烹,放點水,加米醋、醬油、味精、白糖、香油,將魚下勺,見開后撇去浮沫,把醬??跅l和玉蘭片丁放在魚的一側(cè),移至微火上烤透(在烤的過程中,要把魚翻過來,烤另一面)。再移至旺火上,加入黨參、黃芪濃縮汁,等到魚汁燒至少量時,將勺拿下,把魚擺在盤中央,將配料及魚汁一井澆在魚身上即成。

    效用說明:健脾強身。適宜于脾胃虛弱、氣血兩虧、體倦無力、自汗盜汗、食少口渴、久瀉脫肛、子宮脫垂、胃下垂、貧血、崩漏等氣衰血虛癥。病后身體虛弱和年老體虛者也可食用。

更多中醫(yī)書籍
  • 《外科啟玄》(公元 1604 年)明.申斗垣(拱宸、子極)著。十二卷。論述外科各病證治,有圖有方,敘述內(nèi)服外敷,針灸灸烙、熏點、刀割等法,都切實可行。

    作者:
  • 作者:
    祁坤
  • 作者:
  • 作者:祁宏源,清代醫(yī)家。浙江山陰縣人。其祖祁坤為太醫(yī)院判,精于外科。宏源家學淵源,亦精于外科醫(yī)理,奉敕與吳謙同修《醫(yī)宗金鑒》,其中之《外科心法》多為其家之經(jīng)驗,并以其祖之《外科大成》為藍本修訂而成。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薛己
  •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陳實功(若虛,毓仁)著。四卷。所敘疾病百余種,每病列病理、癥狀、診斷、治法、成敗病案,最后選列方劑。既重視內(nèi)治,也強調(diào)外治,既主張早期手術,又反對濫施針刀。對截肢術、下頷正復術、死骨剔除術、鼻瘜肉摘除術、痔漏手術等有所發(fā)展。

    作者:
  •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機(石出、省之)著。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門、附方 165 個。主張治外科必須根據(jù)人體內(nèi)部的情況,然后求之于外。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