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婦科秘書》 痢滯論

    作者: 未知

    凡雜癥之痢,皆由暑濕之積邪,或挾食積所致。傷于氣分則痢白,傷于血分則痢赤,氣血俱傷赤白兼下。至產后患此,則有不同,治法亦異,蓋多有中氣虛而停積也。如產后七日內外,患赤白痢疾后重頻并,最為難治。欲調氣行血而推蕩痢邪,猶慮產后之元氣方虛;欲滋榮益氣而大補產虛,又恐反助痢初之邪盛。其行不損元,補不助邪,惟生化湯去干姜,加以木香、茯苓(名香苓生化湯)為善,以其能消惡露,兼行痢滯也。如痢在七日之外,可酌加芍、連、蓮、樸等藥;如傷面食、谷食瀉痢,先服生化湯加炒神曲,塊痛止,服六君子加麥芽一撮,或神曲一錢;如傷肉食瀉痢,先服生化湯加山楂、砂仁,塊痛止,服六君子湯加山楂四、五枚,砂仁四分,炒神曲一錢;如半月外患赤痢后重,歸芍連殼飲;如脾氣虛弱瀉痢,四肢浮腫,宜六君子湯加木香、肉果(面煨),合五皮散;如瀉痢黃色,乃脾土正氣虛耳,宜補中益氣湯加木香四分、肉果一枚(煨);如胃氣虛弱瀉痢,完谷不化,當溫助胃氣,及產后瀉痢日久后重者,并宜服加味六君子湯。大凡產后赤痢,去血多,姜、砂、木香之類不可多用,熱則血愈行。倘血痢日久不止者,血虛也,宜四物湯加荊芥、人參。凡諸癥兼嘔吐,皆宜加藿香五分,痰加制半夏八分。兼小便短澀,引加燈心三十寸,且燈心利水而不傷陰,況產后津液已虧,兼之瀉痢傷陰,復傷津液,小便理宜短少,故止用燈心足矣,不可用利水傷陰之藥也。如胎前下痢,產后不止,伏龍肝湯丸治之。又有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治產后痢不止。馮氏云∶產后腹痛瀉痢,若非外因所傷,乃屬腎氣虧損,陽虛不能生土,陰虛不能閉藏耳,必用四神、八味補腎。倘誤投分利導水之劑,是益其虛。但瀉痢之癥,非脾即腎,如病在腎,所謂補脾不如補腎;如病在脾,自又補腎不如補脾也。

    香苓生化湯治產后七日內,患赤白痢。

    川芎(二錢) 當歸(五錢) 炙草(五分) 桃仁(十粒) 茯苓(一錢) 陳皮(四分) 木香(一分)

    歸芍連殼飲治產后半月外,患赤痢后重。

    川芎(一錢半) 當歸(三錢) 白芍(酒炒) 茯苓(各一錢) 黃連(六分,姜汁炒)枳殼(五分,麥炒) 甘草(四分) 木香(三分)

    五皮散治產后風濕傷脾,氣血凝滯,以致面目虛浮,四肢腫脹,氣喘。

    陳皮 桑皮 姜皮 茯苓皮 大腹皮(黑豆水制凈,各一錢)

    伏龍肝湯丸治胎前下痢,產后不止,及元氣大虛,瘀積小腹結痛,不勝攻擊者。

    山楂肉(一兩,炮黑) 黑糖(二兩,熬枯)

    二味,一半為丸,一半為末,用伏龍肝二兩煎湯代水,煎前末二錢,送前丸二錢,日三夜二服,一晝夜令盡。氣虛,加人參二、三錢,駕馭之;虛熱,加炮姜、肉桂、茯苓炙甘草;兼感風寒,加蔥白、香豉;膈氣不舒,磨沉香數匙調服。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 作者:
  • 東漢張仲景的《傷寒論》《金匱要略》,是中醫(yī)臨床治療學的基本讀物,歷來稱為經典著作,所以書內所用方劑又稱為經方。近代著名中醫(yī)曹穎甫,名 家達,號 拙巢(一八六六一一一九二七),治醫(yī)專宗張仲景,深研這二部書,以善用經方聞于時。生平醫(yī)案,曾由其門人姜佐齡輯錄為三卷,也附入了自己和同門的個別治驗,搜集見聞,發(fā)揮心得,逐案說解、闡發(fā),以佐證曹氏辨證施治的確切。通過曹氏審閱后,復逐案加以評語,師生商討,從實踐到理論,相互琢磨,名其書曰《經方實驗錄》,由千頃堂出版于一九三七年,再版于一九四七年。解放以來,讀者對本書的需要仍繁,我們現在重加整理,刪去其說解蕪冗者,修飾其詞句未妥者,仍分上、中、下三卷,共計九十二案,內有十六案,標明為附列門人醫(yī)案?!耖g中醫(yī)志愿編撰組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沈子祿、徐師曾撰
  • 作者:
    翟良
  • 作者:
    張三錫
  • 作者:
    錢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