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廣瘟疫論》 渴

    作者: 吳又可

    渴乃熱象,時疫為熱證而有不渴者。蓋初起濕熱相兼,為蒸氣,熱未勝濕,則郁悶、心煩而不渴。熱已大盛,在經而不在胃,則煩躁、身熱而不渴。在下而不在上,則燥結而不渴。在血分不在氣分,則昏沉而不渴。疫邪初從太陰發(fā)者,胸腹?jié)M、嘔而不渴。此外,無有不渴者矣。

    初起在表,發(fā)熱、頭痛、舌白而渴,脈必不浮、不沉而數(shù),六神通解散加石膏、葛根,或九味羌活湯加石膏、葛根。半表半里,口苦咽干,目脹而渴,脈必數(shù),小柴胡湯加花粉、知母,或亦加石膏,或達原飲加石膏、葛根。

    邪已入胃,作渴、身熱、自汗,舌現(xiàn)黃苔,或醬色,或黑燥,當察其胸、脅、少腹,按之無痛處而渴者,為有熱無結,脈必洪,宜白虎湯。按之有痛處,為有熱有結,痛在心下,脈必滑大,關上尤甚,小陷胸湯。在臍上及當臍,關中脈必滑大,小承氣湯。在臍下,尺中脈必滑大,調胃承氣湯。心下至少腹俱痛,寸、關、尺必皆滑大,大承氣湯。痛在左脅不可按,左關脈必弦,或澀、或芤,桃仁承氣湯。痛在右脅不可按,右關脈必弦,或滑、或遲、十棗湯。渴而小便不利,少腹不可按,尺脈必數(shù),四苓散、豬苓湯、六一散。汗、下后,身熱已除而渴不止,余邪未盡也,宜將前所用藥再作小劑以利之。屢經汗、下,渴而舌上無苔,胸腹無滿痛,心悸而煩,脈虛細,或浮散、或澀,亡陰也,六味合生脈為主。

    渴與煩躁同機,而渴輕于躁??视邢诧?,而又有喜熱飲、冷凍飲料之分。在他證不喜飲及喜熱飲,則為真寒假熱。在時疫喜熱飲,多發(fā)斑疹;不喜飲,熱在血分。真寒假熱,百不一見也。

    時疫初起,以渴為機括,渴甚則熱甚,渴微則熱微。在末路,尤以渴為有余邪,不渴為無余邪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 作者:
    汪綺石
  • 作者:
    薛己
  • 作者:
    薛己
  • (公元 1624 年)明.張介賓(景岳)注。三十九卷。 把《黃帝內經素問》、《靈樞經》分類編次為 12 類,390 條,條理分明。附圖翼十一卷、附翼四卷。注解每有獨到之見。

    作者:
    張介賓
  • 作者:
    張介賓
  • 《類證治裁》(公元 1839 年)清.林佩琴(羲桐)著。采輯清代中葉以前的醫(yī)家著作,對于溫病、報病、婦科、外科各證,述其原因,析其不同證侯和不同治法。

    作者:
    林佩琴
  • 作者:
    朱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