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341? )晉、葛洪(稚川)著。八卷。用簡易的處方和易得的藥物,在倉促發(fā)病時可以應(yīng)用。經(jīng)梁.陶弘景增補,金.楊用道又加附方。
查古籍
(公元 341? )晉、葛洪(稚川)著。八卷。用簡易的處方和易得的藥物,在倉促發(fā)病時可以應(yīng)用。經(jīng)梁.陶弘景增補,金.楊用道又加附方。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本癥初發(fā)與前癥無異,惟其皮肉之中,或如有桃李者,隱疹赤黑,手足頑痹。手足不覺痛,腳下不得踏地,身體瘡?fù)矗瑑芍馊缋K縛,是名烏癩。治用∶
皮(炙) 魁蛤 蝮蛇頭(末) 木虻(去翅足熬)四枚 虻蟲(去翅足熬) 蠐螬各一枚(并炙) 鯪鯉甲(去頭足炙) 葛上亭長(炙)七枚 斑蝥(去翅足炙)七枚 蜈蚣(去頭足炙) 附子(泡去皮)各三枚 蜘蛛(炙)五枚 水蛭一枚 雷丸三十枚 巴豆(去皮心熬)十五枚 水銀 大黃 真丹 桂心 射罔各一兩 黃連一分 石膏二兩 蜀椒三分 芒硝一分 龍骨三分 甘遂(熬) 礬石(燒) 滑石各一分
上二十八味搗篩,蜜和丸如胡豆,服二丸,日三。加之以知為度。按∶此方各藥,分兩多寡殊異,當系記錄差誤,用時即以意量之。(孫思邈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