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黃帝內(nèi)經(jīng)靈樞集注》 五癃津液別第三十六

    作者: 張志聰

    黃帝問于岐伯曰。水谷入于口。輸于腸胃。其液別為五。天寒衣薄。則為溺與氣。天熱衣濃。

    則為汗。悲哀氣并則為泣。中熱胃緩則為唾。邪氣內(nèi)逆。則氣為之閉塞而不行。不行則為水脹。余知其然也。不知其所由生。愿聞其道。

    吳氏曰。此章論水谷所生之津液。各走其道。別而為五。如五道癃閉。則為水脹。五別者。為汗。

    為溺。為唾。為淚。為髓。五癃者。液不滲于腦而下流。陰陽氣道不通。四海閉塞。三焦不瀉。而津液不化。水谷留于下焦。不得滲于膀胱。則水溢而為水脹。因以名篇。上章論氣脹之因。此章論水脹之因。得其因則知所以治矣。

    岐伯曰。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

    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為液。

    吳氏曰。此論水谷之精。別而為津?yàn)橐阂病N刚?。五臟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臟六腑。皆稟氣于胃。五味各歸其所喜。其津液各走其道。隨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者為津。其流而不行者為液。流者淖澤注于骨。補(bǔ)益腦髓。灌精而濡空竅者也。

    天暑衣濃。則腠理開。故汗出。寒留于分肉之間。聚沫則為痛。

    此言津之為汗也。腠理者。分肉之紋理。津隨三焦出氣。淖注于皮膚肌肉之間。故腠理開則汗大泄。如有寒而留聚于分肉之間。則排裂分肉而為痛。沫者。津聚而為沫也。

    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流于膀胱。則為溺與氣。

    姚氏曰。此言津之為溺也。天寒則腠理閉。三焦之氣。因濕而不行。津水下流于膀胱。則為溺與氣。氣者膀胱為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而出者為溺。藏于膀胱者?;栔畾?。愚按、為汗為溺為血為髓。皆水谷津液之化。伯因帝問而分別答之。言津隨寒暑之氣。而外內(nèi)出入。然一日之中有四時。而飲食衣服。亦有寒溫濃薄。讀者不以文害義。庶為得之。

    五臟六腑。心為之主。耳為之聽。目為之候。肺為之相。肝為之將。脾為之衛(wèi)。腎為之主外。

    故五臟六腑之津液。盡上滲于目。心悲氣并。則心系急。心系急則肺舉。肺舉則液上溢。夫心系與肺不能盡舉。乍上乍下。故咳而泣出矣。

    此論五臟六腑之津液。上滲于目而為泣。由心悲肺舉而出也。心為君主之官。乃五臟六腑之主。

    耳目者。上之空竅。津液之所注也。將相衛(wèi)者。為君主之臣使也。腎主外者。腎主藏津液。所以灌精濡空竅者也。心悲氣并者。心悲則臟腑之氣。皆上并于心。聽令于君主也。氣并于心。則心系急。心系急則肺舉。肺乃心之蓋也。肺舉則液上溢。肺主氣而水隨氣行也。心系與肺不能盡舉。乍上乍下。

    下則為咳。上則泣出矣。

    中熱。則胃中消谷。消谷則蟲上下作。腸胃充郭。故胃緩。胃緩則氣逆。故唾出。

    姚氏曰。此言液之為唾也。按口問篇曰。胃緩則廉泉開。故涎下。補(bǔ)足少陰。蓋任脈起于足少陰之陰中。而上出于廉泉。胃緩則少陰之氣。不與陽明相合。反上逆于廉泉。則水液隨之。故涎唾也。

    五谷之精液。和合而為高者。內(nèi)滲入于骨空。補(bǔ)益腦髓。而下流于陰股。

    此言精液之為髓也。夫腎主藏精而主骨。和合而高者。五谷之液。與腎臟之精。相和合而滲入于骨空。上行而高者。從骨空而補(bǔ)益腦髓。復(fù)從髓空而下流陰股。此精液淖注于骨而為髓。先上益于腦而復(fù)下流。故曰五臟之精液。和合而為高者。姚氏曰。本經(jīng)云。谷入氣滿。淖澤注于骨。骨屬屈伸。補(bǔ)益腦髓。是謂液。又曰腎者。精之處也。其華在發(fā)。其充在骨。是谷之液。腎之精。并注于骨而為髓。髓者以腦為主。故曰和合而高者。

    陰陽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于陰。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故腰背痛而脛。陰陽氣道不通。四海閉塞。三焦不瀉。津液不化。水谷并于腸胃之中。別于回腸。留于下焦。不得滲膀胱。則下焦脹。水溢則為水脹。此津液五別之逆順也。

    此五液閉癃而為腰痛水脹諸病也。陰陽不和者。少陰與陽明之不和也。陰陽之氣不和。則液與精不合。使液溢于骨外。而下流于陰矣。液溢于外。則髓液皆減而下。是不能為高矣。下流過度。

    則骨虛而腰痛脛矣。此髓道之閉癃也。陰陽氣道不通。則津液不得注于海。而四海閉塞矣。三焦之氣。不能通瀉于肌腠。而津液不化矣。濟(jì)泌之汁。不得滲于膀胱。而下焦脹矣。水溢于下。則上逆而為水脹矣。此津液五別之逆順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陳三山
  • 本草著作。《友漁齋醫(yī)話》叢書之第六種。1卷。清黃凱鈞(退庵)撰。刊于嘉慶七年(1812年)。選臨床常用藥物309味,不分部類,大致按植物、礦物、動物為序排列。每藥簡明扼要地介紹其臨癥運(yùn)用要點(diǎn),所附個人經(jīng)驗(yàn),每出新意,甚切實(shí)用。現(xiàn)存初刊本及《中國醫(yī)學(xué)大成》本。

    作者:
  • 作者:
    杜文燮
  • 作者:
  • 作者:
  •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yàn)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bǔ)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作者:
    王肯堂
  • 作者:
    吳謙
  • 作者:
    顧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