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黃帝曰。愿聞谷氣有五味。其入五臟分別奈何。伯高曰。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
五臟六腑。皆稟氣于胃。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腎。谷氣津液已行。營(yíng)衛(wèi)大通。乃化糟粕。以次傳下。
任谷庵曰。此章論五臟六腑。津液營(yíng)衛(wèi)。皆秉氣于胃腑水谷之所生養(yǎng)。夫谷入于口。其味有五。
各歸所喜。津液各走其道。谷氣津液已行。營(yíng)衛(wèi)大通。所化之糟粕。乃傳于小腸大腸。循下焦而滲入膀胱也。
黃帝曰。營(yíng)衛(wèi)之行奈何。伯高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兩焦。以溉五臟。別出兩行營(yíng)衛(wèi)之道。其大氣之摶而不行者。積于胸中。命曰氣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則出。吸則入。天地之精氣。其大數(shù)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摶音團(tuán))任氏曰。此言入胃水谷所生之精氣。先出于胃之兩焦。以溉五臟。兩焦。上焦中焦也。上焦出胃上口。中焦亦并胃中。故曰胃之兩焦。谷入于胃以傳于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別出兩行營(yíng)衛(wèi)之道。其清者為營(yíng)。濁者為衛(wèi)。營(yíng)行脈中。衛(wèi)行脈外。大氣。宗氣也。胸中。膻中也。其宗氣之摶而不行者。積于胸中。命曰氣海。上出于肺。循喉咽以司呼吸。呼則氣出。吸則氣入也。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谷入于胃。化其精微。有五氣五味。故為天地之精氣。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
故其大數(shù)。常出三入一。蓋所入者谷。而所出者。乃化糟粕。以次傳下。其津液溉五臟而生營(yíng)衛(wèi)。其宗氣積于胸中。以司呼吸。其所出有三者之隧道。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余伯榮曰。
按本篇言大氣之摶而不行者。積于胸中。命曰氣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則出。吸則入。此宗氣之行于脈外也。蓋肺主皮毛。人一呼則氣出。而八萬四千毛竅皆闔。一吸則氣入。而八萬四千毛竅皆開。此應(yīng)呼吸而司開闔者也。邪客篇云。宗氣積于胸中。出于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此宗氣之行于脈中也。一呼一吸。脈行六寸。晝夜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八百十丈為一周。此應(yīng)呼吸而脈行循度環(huán)轉(zhuǎn)者也。故曰宗氣流于海。其下者注于氣街。其上者走于息道。蓋行于脈外者。直下注于氣街。
而充遍于皮毛也。
黃帝曰。谷之五味。可得聞乎。伯高曰。謂盡言之。五谷米甘。麻酸。大豆咸。麥苦。黃黍辛。
五果棗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五畜牛甘。犬酸。豬咸。羊苦。雞辛。五菜葵甘。韭酸。藿咸。
薤苦。蔥辛。五色黃色宜甘。青色宜酸。黑色宜咸。赤色宜苦。白色宜辛。凡此五者。各有所宜。所謂五色者。脾病者。宜食米飯。牛肉。棗葵。心病者。宜食麥。羊肉。杏薤。腎病者。宜食大豆。
黃卷。豬肉。栗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黃黍。雞肉。桃蔥。(粳同)余伯榮曰。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bǔ)精益氣。是以五色合五味。而各有所宜也。五臟內(nèi)合五行。外合五色。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津液各走其道。以養(yǎng)五臟。故五臟病者。隨五味所宜也。
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
余氏曰。五味五氣。有生有克。有補(bǔ)有瀉。故五臟有病。禁服勝克之味。
肝色青。宜食甘。米飯牛肉棗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犬肉麻李韭皆酸。脾色黃。宜食咸。
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肺色白。宜食苦。麥羊肉杏薤皆苦。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肉桃蔥皆辛。
藏氣法時(shí)論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腎苦燥。急食辛以潤(rùn)之。夫色者氣之華也。緩急燥濕。臟氣之不和也。五臟有五氣之苦。故宜五味以調(diào)之。用陰而和陽也。愚按、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而又曰脾色黃。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蓋脾為陰中之至陰。而主濕土之氣。乃喜燥而惡寒濕者也。故宜食苦以燥之。
然灌溉于四臟。土氣潤(rùn)濕而后乃流行。故又宜食咸以潤(rùn)之。是以玉機(jī)真藏論曰。脾者。土也。孤臟以灌四旁者也。其來如水之流者。此謂太過。病在外。故宜急食苦以燥之。如鳥之喙者。此謂不及。病在中。謂如黔喙之屬。艮止而不行。是以食咸以滋其潤(rùn)濕而灌溉也。蓋脾為土臟。位居中央。不得中和之氣。則有太過不及之分。是以食味之有兩宜也。
《醫(yī)門法律》(公元 1658 年)清.喻昌(嘉言)著。六卷。依風(fēng)、寒、暑、濕、燥、火六氣及諸雜證而分門別類。每門分論、法、律三項(xiàng)。論是總論病證,法是治療法則,律是指出醫(yī)生在治療上的過失。
《原機(jī)啟微》(公元 1370 年)元.倪維德著。二卷,又附錄一卷。論眼病根源,制方要義,并附方義。附論眼病若干種,也較詳明。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黃帝曰。愿聞谷氣有五味。其入五臟分別奈何。伯高曰。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
五臟六腑。皆稟氣于胃。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腎。谷氣津液已行。營(yíng)衛(wèi)大通。乃化糟粕。以次傳下。
任谷庵曰。此章論五臟六腑。津液營(yíng)衛(wèi)。皆秉氣于胃腑水谷之所生養(yǎng)。夫谷入于口。其味有五。
各歸所喜。津液各走其道。谷氣津液已行。營(yíng)衛(wèi)大通。所化之糟粕。乃傳于小腸大腸。循下焦而滲入膀胱也。
黃帝曰。營(yíng)衛(wèi)之行奈何。伯高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兩焦。以溉五臟。別出兩行營(yíng)衛(wèi)之道。其大氣之摶而不行者。積于胸中。命曰氣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則出。吸則入。天地之精氣。其大數(shù)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摶音團(tuán))任氏曰。此言入胃水谷所生之精氣。先出于胃之兩焦。以溉五臟。兩焦。上焦中焦也。上焦出胃上口。中焦亦并胃中。故曰胃之兩焦。谷入于胃以傳于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別出兩行營(yíng)衛(wèi)之道。其清者為營(yíng)。濁者為衛(wèi)。營(yíng)行脈中。衛(wèi)行脈外。大氣。宗氣也。胸中。膻中也。其宗氣之摶而不行者。積于胸中。命曰氣海。上出于肺。循喉咽以司呼吸。呼則氣出。吸則氣入也。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谷入于胃。化其精微。有五氣五味。故為天地之精氣。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
故其大數(shù)。常出三入一。蓋所入者谷。而所出者。乃化糟粕。以次傳下。其津液溉五臟而生營(yíng)衛(wèi)。其宗氣積于胸中。以司呼吸。其所出有三者之隧道。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余伯榮曰。
按本篇言大氣之摶而不行者。積于胸中。命曰氣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則出。吸則入。此宗氣之行于脈外也。蓋肺主皮毛。人一呼則氣出。而八萬四千毛竅皆闔。一吸則氣入。而八萬四千毛竅皆開。此應(yīng)呼吸而司開闔者也。邪客篇云。宗氣積于胸中。出于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此宗氣之行于脈中也。一呼一吸。脈行六寸。晝夜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八百十丈為一周。此應(yīng)呼吸而脈行循度環(huán)轉(zhuǎn)者也。故曰宗氣流于海。其下者注于氣街。其上者走于息道。蓋行于脈外者。直下注于氣街。
而充遍于皮毛也。
黃帝曰。谷之五味。可得聞乎。伯高曰。謂盡言之。五谷米甘。麻酸。大豆咸。麥苦。黃黍辛。
五果棗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五畜牛甘。犬酸。豬咸。羊苦。雞辛。五菜葵甘。韭酸。藿咸。
薤苦。蔥辛。五色黃色宜甘。青色宜酸。黑色宜咸。赤色宜苦。白色宜辛。凡此五者。各有所宜。所謂五色者。脾病者。宜食米飯。牛肉。棗葵。心病者。宜食麥。羊肉。杏薤。腎病者。宜食大豆。
黃卷。豬肉。栗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黃黍。雞肉。桃蔥。(粳同)余伯榮曰。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bǔ)精益氣。是以五色合五味。而各有所宜也。五臟內(nèi)合五行。外合五色。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津液各走其道。以養(yǎng)五臟。故五臟病者。隨五味所宜也。
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
余氏曰。五味五氣。有生有克。有補(bǔ)有瀉。故五臟有病。禁服勝克之味。
肝色青。宜食甘。米飯牛肉棗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犬肉麻李韭皆酸。脾色黃。宜食咸。
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肺色白。宜食苦。麥羊肉杏薤皆苦。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肉桃蔥皆辛。
藏氣法時(shí)論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腎苦燥。急食辛以潤(rùn)之。夫色者氣之華也。緩急燥濕。臟氣之不和也。五臟有五氣之苦。故宜五味以調(diào)之。用陰而和陽也。愚按、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而又曰脾色黃。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蓋脾為陰中之至陰。而主濕土之氣。乃喜燥而惡寒濕者也。故宜食苦以燥之。
然灌溉于四臟。土氣潤(rùn)濕而后乃流行。故又宜食咸以潤(rùn)之。是以玉機(jī)真藏論曰。脾者。土也。孤臟以灌四旁者也。其來如水之流者。此謂太過。病在外。故宜急食苦以燥之。如鳥之喙者。此謂不及。病在中。謂如黔喙之屬。艮止而不行。是以食咸以滋其潤(rùn)濕而灌溉也。蓋脾為土臟。位居中央。不得中和之氣。則有太過不及之分。是以食味之有兩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