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黃帝內經(jīng)靈樞集注》 水脹第五十七

    作者: 張志聰

    黃帝問于岐伯曰。水與膚脹。鼓脹。腸覃。石瘕。石水。何以別之。(覃音盡)余伯榮曰。此章論寒水之邪而為水。是膚脹鼓脹腸覃石瘕諸證。經(jīng)云。太陽之上。寒水主之。

    寒者。水之氣也。腎與膀胱。皆積水也。故曰石水。石水者腎水也。如水溢于皮間。則為皮水。寒乘于肌膚。則為膚脹。留于空郭。則為鼓脹??陀谀c外。則為腸覃。客于子門。則為石瘕。皆水與寒氣之為病也。夫邪之所湊。其正必虛。外之皮膚肌腠。內之臟腑募原。腸胃空郭。皆正氣之所循行。氣化則水行。氣傷則水凝聚而為病。是以凡論水病。當先體認其正氣。知正氣之循行出入。則知所以治之之法矣。

    岐伯答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其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脛腫。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此其候也。

    余氏曰。此太陽膀胱之水。溢于皮膚而為水脹也。太陽之氣。營運于膚表。此水隨氣溢而為病也。太陽之脈。起于目內。上額交巔。循頸而下。目窠上微腫。水循經(jīng)而溢于上也。其頸脈動。

    水傷氣而及于脈也??日?。水邪上乘于肺也。陰股寒。足脛腫。太陽之氣虛。而水流于下也。腹大者。

    水泛而土虛也。水在皮中。故按之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此其候也。

    黃帝曰。膚脹何以候之。岐伯曰。膚脹者。寒氣客于皮膚之間。然不堅。腹大。身盡腫。皮濃。按其腹而不起。腹色不變。此其候也。(音空鼓聲音杳)余氏曰。寒者。水之氣也。此無形之氣??陀谄つw而為虛脹也。無形之氣。故然不堅。

    氣脹。故腹大身盡腫也。寒氣在于肌腠。故皮濃深也。夫水在皮中。故按之即起。此病在氣。故按其腹。而不起。腹色不變者。寒氣在皮膚。而脾土未傷也。

    鼓脹何如。岐伯曰。腹脹身皆大。大與膚脹等也。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

    余氏曰。此寒氣乘于空郭之中。所謂臟寒生滿病也。臟寒者。水臟之寒氣盛。而火土之氣衰也。

    身皆大者。脾主肌肉也。色蒼黃。腹筋起者。土敗而木氣乘之也。

    腸覃何如。岐伯曰。寒氣客于腸外。與衛(wèi)氣相搏。氣不得營。因有所系。癖而內著。惡氣乃起。

    息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雞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懷子之狀。久者離臟。按之則堅。推之則移。月事以時下。此其候也。(臟舊文歲今改正)此寒氣客于腸外而生覃也。夫衛(wèi)氣夜循臟腑之募原。行陰二十五度。寒氣客于腸外。與衛(wèi)氣相搏。則衛(wèi)氣不得營行矣。因有所系。癖而內著者。此無形之氣。相搏于腸外空郭之中。而著于有形之膏募也。是以血肉之惡氣乃起。息肉乃生。而成此覃。久則離于臟腑之脂膜。如懷子之虛懸。按之則堅。推之則移。不涉于臟腑。故月事以時下。此其候也。

    石瘕何如。岐伯曰。石瘕生于胞中。寒氣客于子門。子門閉塞。氣不得通。惡血當瀉不瀉。

    以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皆生于女子??蓪Ф?。

    余氏曰。胞中。血海也。在少腹內。男子之血。上唇口而生髭須。女子月事以時下。寒氣客于子門。則門閉。而胞中之血。當瀉不瀉。留積而成塊。日以益大。狀如懷子。血留胞中。故月事不以時下。覃瘕皆生于女子。治之者可導下之。

    黃帝曰。膚脹鼓脹可刺耶。岐伯曰。先瀉其脹之血絡。后調其經(jīng)。刺去其血絡也。

    余氏曰。膚脹者。寒氣客于外。鼓脹者。寒氣客于內。故先瀉其脹之血絡。后調其經(jīng)。刺去其血絡。蓋先瀉其外。后調其內。而復治其外。外內之相通也。任氏曰。腸覃石瘕。乃有形之血積。

    可從氣分而導之。膚脹鼓脹。乃無形之氣脹。可從血絡而瀉之。血氣之相通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