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黃帝內經(jīng)靈樞集注》 論疾診尺第七十四

    作者: 張志聰

    黃帝問于岐伯曰。余欲無視色持脈。獨調其尺。以言其病。從外知內。為之奈何。岐伯曰。審其尺之緩急小大滑澀。肉之堅脆。而病形定矣。

    此章以論疾診尺。從外知內。論疾者。謂論其疾而知其證。診、視也。診尺者。謂視其尺膚而知其內。不待視面王之色。持手太陰之脈。獨調其尺。以知其病也。夫胃者。水谷血氣之海也。故行于脈中者。至于太陰之兩脈口。持其脈以知臟腑之病。血氣之行于脈外者。從手陽明之大絡。循經(jīng)脈之五里。而散行于尺膚。故審其尺之緩急大小滑澀。肉之堅脆。而病形定矣。蓋太陰主陰。陽明主陽。

    臟腑雌雄相合。氣血色脈之相應也。故臟腑邪氣篇曰。脈急者。尺之皮膚亦急。脈緩者。尺之皮膚亦緩。脈小者。尺之皮膚亦減而少。脈大者。尺之皮膚亦賁而起。脈滑者。尺之皮膚亦滑。脈澀者。尺之皮膚亦澀。閔士先曰。小兒視虎口紋。乃手陽明之色。與手太陰之脈相應者也。

    視人之目窠上微癰。如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咳。按其手足上。而不起者。風水膚脹也。(壅癰同窈同)此論其疾而知其病也。足太陽之脈。起于兩目。而下出于頸項。太陽之上。寒水主之。太陽之氣。

    營運于膚表。

    此水隨氣而溢于皮膚之間。故目窠微腫。頸脈動而膚脹??日?。水留于皮毛。而動其肺氣也。風水者。因外受于風。風行而水渙也。

    尺膚滑其淖澤者。風也。尺肉弱者。解安臥。脫肉者。寒熱不治。尺膚滑而澤脂者。風也。尺膚澀者。

    風痹也。尺膚粗如枯魚之鱗者。水飲也。尺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溫也。其脈盛而滑者。病且出也。

    尺膚寒。其脈小者。泄少氣。尺膚炬然先熱后寒者。寒熱也。尺膚先寒。久大之而熱者。亦寒熱也。

    此論診尺而知外內之病也。夫津液淖澤于皮膚。故尺膚滑其淖澤者。知風在于皮膚。而鼓動其津液也。脂者。肌肉紋理間之脂膜。尺膚滑而澤脂者。風在于肌肉間也。夫在外者。皮膚為陽。筋骨為陰。病在陽者。名曰風病。在陰者。名曰痹。如尺膚澀者。此風痹于筋骨間也。此以尺膚之淖澤滑澀。

    而知風邪之淺深也。肌肉者。五臟元真之所通會。脾土之所主也。故尺肉弱者。主脾土虛而解安臥。

    解者。懈惰也。脫肉者。形損也。寒熱者。陰陽血氣虛也。陽虛則發(fā)寒。陰虛則發(fā)熱。陰陽形氣。

    皆已虛脫。故為不治。如枯魚之鱗者。皮膚起寒粟也。寒者水之氣。此水邪飲于內。故寒色見于外也。溫病者。寒毒藏于肌膚。至春發(fā)為溫病。故尺膚熱甚而脈盛躁者。知其為病溫也。其脈盛而滑者。

    知病且出于外也。尺膚寒其脈小者少氣。蓋氣者。所以溫膚熱肉。從陰而生。自內而外。故知其泄于內而虛于外也。此診其尺而知內因之病也。尺膚之先熱后寒。先寒后熱。而皆為寒熱者。尺膚主三陰三陽之氣也。

    肘所獨熱者。腰以上熱。手所獨熱者。腰以下熱。肘前獨熱者。膺前熱。肘后獨熱者。肩背熱。

    臂中獨熱者。腰腹熱。肘后粗以下三四寸熱者。腸中有蟲。掌中熱者腹中熱。掌中寒者腹中寒。魚上白肉有青血脈者。胃中有寒。

    夫手太陰之脈。從指井之少商。過于輸。行于經(jīng)。而入于肘之尺澤。脈外之氣血。從手陽明之五里。走尺以上魚。相逆順而行也。是以脈要精微篇。論兩手之尺寸。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蓋以尺上寸。以候身半以上。寸下尺。以候身半以下。夫身半以上為陽。身半以下為陰。故以寸之陽以候上。尺之陰以候下也。肘所。自寸而下尺也。手所。自尺而上寸也。肌所獨熱者。腰以上熱。手所獨熱者。腰以下熱。此診尺膚以候形身之上下。故與脈候之上下反其診也。肘前乃手厥陰之曲澤處。肘后乃手少陽之天井處。蓋以兩手下垂。上以候上。下以候下。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也。夫所謂肘所手所者。論手臂之背面臂中掌中魚上。乃手臂之正面。背面為陽。故候形身之外。正面主陰。故候腰腹腸胃之內。即尺外以候季脅。尺里以候腹中之大義相同也。夫人生于天地六合之內。其血氣之流行升降出入。應天運之環(huán)轉于上下四旁。是以脈要精微論。以寸尺之外內前后上下。候形身之外內前后上下。此章以手臂皮膚之前后外內。候形身之上下前后外內。蓋脈內之血氣。

    應地氣之上騰于天。脈外之氣血。應天氣之下流于地。人與天地參也。

    尺炬然熱。人迎大者。當奪血。尺堅大。脈小甚。少氣。有加。立死。(悶同)尺炬然熱。人迎大者。三陽之氣偏盛也。故當主奪血。夫皮膚為陽。血脈為陰。尺堅大。脈小甚者。陽盛而陰絕于外也。少氣有加者。陽盛而陰絕于內也。

    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黃在脾。黑在腎。黃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

    此以目色而候五臟之血氣也。五臟之血氣。行于脈中。而變見于寸口。五臟之氣血。變見于色。

    而出于目中。

    蓋五臟之精。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睛也。前節(jié)視目窠以知皮膚之水。此節(jié)視目色以知五臟之陰。皆從外以知內也。胸中。膈中也。黃色不可名者。色黃而有黑白青赤之間色也。病在胸中者。五臟之氣。

    皆從內膈而出。故所見之色若是。

    診目痛。赤脈從上下者太陽病。從下上者陽明病。從外走內者少陽病。

    太陽為目上綱。故目脈從上下者主太陽病。陽明為目下綱。故從下上者主陽明病。少陽之脈。

    循目銳。故從外走內者。主少陽病。上節(jié)視目色以知五臟之陰。此診目脈以知三陽之氣。夫色為陽。

    脈為陰。此陰陽之變換。

    診寒熱。赤脈上下至瞳子。見一脈。一歲死。見一脈半。一歲半死。見二脈。二歲死。見二脈半。

    二歲半死。見三脈。三歲死。

    此論血脈主于手少陰心主。而本于足少陰腎臟。寒熱者。水火陰陽之氣也。心主包絡之氣。發(fā)原于腎。歸于心下之部署。為一形臟而主脈。瞳子者。腎臟之骨精也。水臟之毒。上交于火臟。而火臟之氣復下交于陰。所謂陰陽交者死不治。朱衛(wèi)公曰。此論水臟之毒瓦斯。隨正氣相交而死。故凡論疾。

    皆當體會其正氣焉。診齲齒痛。按其陽之來有過者獨熱。在左左熱。在右右熱。在上上熱。在下下熱。

    馬仲化曰。齒痛曰齲。上齒屬手陽明大腸經(jīng)。下齒屬足陽明胃經(jīng)。故按其陽脈之來有過者。必為獨熱。其脈在左右上下。則病熱亦分左右上下也。

    診血脈者。多赤多熱。多青多痛。多黑為久痹。多赤多黑多青皆見者寒熱。

    此以皮部之色。而知血脈之寒熱也。皮部論曰。凡十二經(jīng)脈者。皮之部也。其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痹。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寒熱也。

    身痛而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膽也。安臥。小便黃赤。脈小而澀者不嗜食。

    此論中土之病。統(tǒng)見于五臟之外合。土灌于四臟也。身痛。病見于肉也。色黃。病見于皮也。齒垢黃。病見于骨也。爪甲上黃。病見于筋也。黃膽。脾家病也。脾病故解安臥。小腸為赤腸。心之腑也。心主血脈。小便赤黃。脈小而澀。病見于脈也。小便赤黃。下焦熱也。不嗜食。上焦虛也。蓋土位中央。而上下四旁。皆為之應。

    人病。其寸口之脈。與人迎之脈。小大等。及其浮沉等者。病難已也。

    此論人迎氣口。與手太陰兩寸口之脈。各有所候也。寸口者。手太陰之兩脈。分寸關尺三部。以候臟腑之血氣者也。人迎氣口者。候三陰三陽之氣也。人病。其寸口之脈。與人迎之脈。大小浮沉等者。此表里陰陽血氣留病。故為難已。按人迎氣口。以左為陽而右為陰。手太陰之兩脈以寸為陽而尺為陰。是以宋崔紫虛四言舉要曰。關前一分。人命之主。左為人迎。右為氣口。蓋亦有所本也。夫寸口者。在太淵之分。關前一分者。寸關之間也。寸關尺三部。以候內之五臟六腑。人迎氣口。以候外之三陰三陽。所候不同。而所取之部位。亦有別也。是以手太陰之兩寸曰寸口。人迎寸口。又曰脈口。又曰氣口。蓋各有部位之分。故名亦有別也。五色篇曰。脈之浮沉。及人迎與寸口氣小大等者。病難已。蓋左右三部之脈。以候血脈。左右之人迎氣口。以候三陰三陽之氣。故曰氣口。朱衛(wèi)公曰。此篇論尺。故兼論人迎。蓋尺膚與人迎氣口之相應也。

    女子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

    此論人之始生。本于先天之水火也。手少陰者。兩手之少陰腎脈也。蓋胞系于腎。故少陰之脈動甚也。夫妊始成形。先生兩腎。猶太極中之陰陽。陰陽分而五行備。五行備而形始成。是以女子手少陰脈動甚者。主妊子也。閔士先曰。此篇論診尺。若以手少陰心脈論之。則失其經(jīng)旨矣。且本經(jīng)云。

    陰搏陽別。謂之有子。夫寸為陽。尺為陰。陰搏者。尺脈滑利也。陽別者。與寸關之有別也。趙庭霞曰。動甚者。動脈也。厥厥動搖。狀如小豆。與滑脈之流利如珠同形。蓋有諸內而形諸外也。朱衛(wèi)公曰。動在左者。先感天一之氣。故主男。動在右者。先感地二之氣。故主女。越人以胞系于命門者。謂氣之所感。非著于右腎也。試按男子之胎。多偏于左。

    嬰兒病。其頭毛皆逆上者必死。

    此論人之血氣。本于先天所生。而上下環(huán)轉者也。嬰兒者。始生之兒。毛發(fā)者。血之余。少陰精血之所生也。發(fā)復下垂。以應人之血氣。從下而升。復從巔而下。若發(fā)上逆。是惟升而無降矣。升降息。故不免于死亡。

    耳間青脈起者掣痛。

    腎主骨而開竅于耳。故耳間青脈起者。當主筋骨掣痛。此承上文而言。人之血氣始于先天腎臟之所生。

    大便赤辦。飧泄。脈小者。手足寒難已。飧泄脈小。手足溫。泄易已。(辦葉辨內從力飧葉孫)辦、別也。大便赤辦者。謂黃赤之間別也。蓋中焦泌糟粕。蒸津液。乃化而為血。獨行于經(jīng)隧。

    命曰營氣。水谷常并居于胃。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腸。濟泌別汁。而參入于膀胱。如大便赤辦。乃中焦之血。與糟粕并下矣。飧泄大腸虛而不能濟泌矣。此腸胃虛泄于下。中焦之汁。不能營于脈中。故脈小也。若手足溫者。得下焦之生氣。故泄易已。此言中焦水谷之精微。有藉下焦之生氣以合化。閔士先曰。本經(jīng)凡論針論。疾之中括陰陽血氣之生始出入。能明乎正氣之所從來。然后知邪病之淺深外內。學人當體認毋忽。

    四時之變。寒暑之勝。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故陰主寒。陽主熱。故寒甚則熱。熱甚則寒。故曰寒生熱。熱生寒。此陰陽之變也。

    此言人之陰陽血氣應四時之寒暑往來。而有寒熱陰陽之變。蓋變化者。陰陽之道也。邵子曰。少不變而老變。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寒甚則熱。熱甚則寒。

    故曰。冬傷于寒。春生癉熱。春傷于風。夏生飧泄腸。夏傷于暑。秋生瘧。秋傷于濕。冬生咳嗽。是謂四時之序也。

    此承上文申明陰陽寒熱之變。冬傷于寒。春生癉熱者。寒毒藏于肌膚。至春時。人之陽氣外出。

    寒隨氣而化熱。故春發(fā)為癉熱之病。夏傷于暑。秋生瘧者。暑氣藏于募原。至秋時。人之陰氣外出。

    邪隨氣而發(fā)為瘧。瘧者。陰瘧也。此寒暑之伏邪。隨人氣之外內出入也。夫天之寒邪?;癁榘D熱。

    天之暑邪?;癁殛幆?。此天之陰陽。又隨人氣之變化也。夫陽者。天氣也。主上。陰者。地氣也。主下。風乃天之陽邪。故傷于風者。上先受之。濕乃地之陰邪。故傷于濕者。下先受之。陽病者上行極而下。是以春傷于風。夏生飧泄。陰病者下行極而上。是以秋傷于濕。冬生咳嗽。此天地之陰陽。又隨四時之上下升降也。趙庭霞曰。人之陰陽出入。隨四時之寒暑往來。故曰四時者變。寒暑之勝。至于陰陽寒熱之變。有因于天氣者。有因于人氣者。

    閔士先曰。冬時陽氣伏藏于內。里氣實。故寒毒藏于肌膚。夏時陽氣發(fā)越于外。里氣虛。故暑熱藏于募原。長夏濕土主氣。太陰之氣。主七月八月。故秋傷于濕。募原者。臟腑之膏膜。在腸胃之外。

    是瘧邪盛而透發(fā)不出者。若流于空郭之中。則成鼓脹。近時多用斷瘧之法。其誤人不淺矣。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