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人之有身,不離血氣;人之應(yīng)物,不離形志。形者,血氣之立乎外者也。志者,血氣之存乎內(nèi)者也。
血氣有多少,形志有苦樂,天人有常數(shù),灸刺有所宜。此岐伯繼上編宣明五氣,而更為血氣形志之說也。
夫人之常數(shù),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少血多氣,陽明常多氣多血。
人之常數(shù),后天之?dāng)?shù)也。后天之?dāng)?shù),從太而少,由三而一。太陽,三陽也,少陽,一陽也,陽明,太少兩陽相合而成也。太陽常多血少氣者,陽至于太,陽氣已極,陽極則陰生。血,陰也,陰生故常多血;氣,陽也,陽極故常少氣。少陽常少血多氣者,陽始于少,陽氣方生,陰氣未盛,故常少血;陽氣方生,莫可限量,故常多氣。陽明常多氣多血者,有少陽之多氣,有太陽之多血,以征太少相合成陽明也。此言人之常數(shù)也。
少陰常少血多氣,厥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氣少血,此天之常數(shù)。
先天之?dāng)?shù),自少而太,由一而三也,言少陰自少而太也,次言厥陰,終言太陰。由一而三,先少陰,陰未盛,故常少血,少陰為生氣之源,故常多氣;厥陰肝脈下合沖任,故常多血,厥陰為一陰,而生微陽,故常少氣;太陰為三陰,陰極則陽生,故常多氣,陰極當(dāng)衰,故常少血。夫由一而三,自少而太,此天之常數(shù)也;人之常數(shù),而論三陽,陽予之正也,天之常數(shù),而論三陰,陰為之主也。知天人陰陽之常數(shù),則知人之血氣矣。
足太陽與少陰為表里,少陽與厥陰為表里,陽明與太陰為表里,是為足陰陽也;手太陽與少陰為
表里,少陽與心主為表里,陽明與太陰為表里,是為手之陰陽也。
三陽三陰,陰陽之六氣也,以陰陽之六氣,合人身十二經(jīng)脈,則有足之三陽三陰,手之三陽三陰。
陽主表,陰主里,知表陽之所在,即知里陰之所在。故足太陽與少陰為表里,少陽與厥陰為表里,陽明與太陰為表里,是為足陰陽之六氣也;手太陽與少陰為表里,少陽與心主為表里,陽明與太陰為表里,是為手陰陽之六氣也。此手足三陰三陽,合人身十二經(jīng)脈之血氣,則知血氣之陰陽矣。
今知手足陰陽所苦,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瀉有余,補不足。
苦,猶病也。承上文手足陰陽表里之義,而言今知手足陰陽之所病。血有形屬陰,氣無形屬陽;有形陰血,必先去,無形陽氣勿先傷,故凡治病必先去其血。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之病也。伺之所欲,窺伺其欲散、欲軟、欲緩、欲收、欲堅之意也。如是則知某經(jīng)有余,某經(jīng)不足,然后瀉有余補不足。瀉有余補不足,即九候已備,后乃存針之意。
欲知背俞,先度其兩乳間,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巳,即以兩隅相拄也。乃舉以度其
背,令其一隅居上,齊脊大椎,兩隅在下,當(dāng)其下隅者,肺之俞也。復(fù)下一度,心之俞也,復(fù)下
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復(fù)下一度,腎之俞也。是謂五臟之俞,灸刺之度也。
前三度,音鐸,后四度,如字。五臟之俞,皆在于背,欲知背俞,先以草度其兩乳間,而對中折之,更以他草,亦度兩乳間,而去半已,即以其草左右兩隅相拄也。兩隅猶言兩邊,拄之乃舉以度其背。背,背俞也。其法令其一隅橫居于上,齊脊大椎,兩隅相拄,則兩隅在下,當(dāng)其下隅,乃左右肺之俞也。復(fù)下一度,左右心之俞也。復(fù)下一度左角,則肝之俞也,右角則脾之俞也。復(fù)下一度,左右腎之俞也,此肺心肝脾腎,是謂五臟之俞,而為灸刺之度也。
形樂志苦,病生于脈,治之以灸刺。
上文論陰陽血氣,而有灸刺之度,此下言形志苦樂,而有灸刺之度也。形見乎外,志存乎內(nèi),形樂則身體安和,志苦則內(nèi)擾經(jīng)脈,故病生于脈。脈者,心之所主也。治之以灸刺者,或灸以補之,或刺以通之。
形樂志樂,病生于肉,治之以針石。
形樂志樂,則過于安逸,無有動作。故病生于肉,肉者,脾之所主也。治之以針石者,或針以刺之,或石以砭之。
形苦志樂,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
形苦志樂,則情逸身勞,故病生于筋。筋者,肝之所主也。治之以熨引,使血脈榮養(yǎng)于筋也。
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甘藥。
咽主地氣屬陰,嗌主天氣屬陽,形志皆苦,則陰陽并竭,故病生于咽嗌。咽納水谷,胃所主也;嗌司呼吸,肺所主也,咽嗌皆病,肺胃咸虛,故當(dāng)治以甘藥?!鹅`樞·終始》節(jié)云∶陰陽俱不足,補陽則陰竭,瀉陰則陽脫,如是者,可將以甘藥,不可飲以至劑,如是者勿灸,即此義也。
形數(shù)驚恐,經(jīng)絡(luò)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
數(shù),音朔,驚恐,因驚致恐,志之苦也。經(jīng)絡(luò)不通,勞其經(jīng)絡(luò),形之苦也,形數(shù)驚恐,經(jīng)絡(luò)不通,即上文形苦志苦也。病生于不仁者,恐傷骨,腎主骨,骨屬屈伸不利,故不仁也。治之按摩以通其經(jīng)絡(luò),醪藥以資其腎精。
是謂五形志也。
總結(jié)上文,而言形志苦樂。病生于脈,病生于肉,病生于筋,病生于咽嗌,病生于不仁,是謂五臟苦樂之形志也。
刺陽明,出血氣;刺太陽,出血惡氣,刺少陽,出氣惡血;刺太陽,出氣惡血∶刺少陰,出氣
惡血;刺厥陰,出血惡氣也。
惡,去聲。此因三陰三陽,血氣多少而為刺法也。陽明常多血多氣,故刺陽明,出血氣;太陽常多血少氣,故刺太陽,出血惡氣;少陽常少血多氣,故刺少陽,出氣惡血;太陰常多氣少血,故刺太陰,出氣惡血;少陰常少血多氣,故刺少陰,出氣惡血;厥陰常多血少氣,故刺厥陰,出血惡氣也。此血氣有多少,形志有苦樂,天人有常數(shù),灸刺有常度,而申明上編未盡之義者如此。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 第四十五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wù)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于2001年2月28日修訂通過,現(xiàn)將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公布,自2001年12月1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江澤民
2001年2月28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
(1984年9月20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wù)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通過2001年2月28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wù)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修訂)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人之有身,不離血氣;人之應(yīng)物,不離形志。形者,血氣之立乎外者也。志者,血氣之存乎內(nèi)者也。
血氣有多少,形志有苦樂,天人有常數(shù),灸刺有所宜。此岐伯繼上編宣明五氣,而更為血氣形志之說也。
夫人之常數(shù),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少血多氣,陽明常多氣多血。
人之常數(shù),后天之?dāng)?shù)也。后天之?dāng)?shù),從太而少,由三而一。太陽,三陽也,少陽,一陽也,陽明,太少兩陽相合而成也。太陽常多血少氣者,陽至于太,陽氣已極,陽極則陰生。血,陰也,陰生故常多血;氣,陽也,陽極故常少氣。少陽常少血多氣者,陽始于少,陽氣方生,陰氣未盛,故常少血;陽氣方生,莫可限量,故常多氣。陽明常多氣多血者,有少陽之多氣,有太陽之多血,以征太少相合成陽明也。此言人之常數(shù)也。
少陰常少血多氣,厥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氣少血,此天之常數(shù)。
先天之?dāng)?shù),自少而太,由一而三也,言少陰自少而太也,次言厥陰,終言太陰。由一而三,先少陰,陰未盛,故常少血,少陰為生氣之源,故常多氣;厥陰肝脈下合沖任,故常多血,厥陰為一陰,而生微陽,故常少氣;太陰為三陰,陰極則陽生,故常多氣,陰極當(dāng)衰,故常少血。夫由一而三,自少而太,此天之常數(shù)也;人之常數(shù),而論三陽,陽予之正也,天之常數(shù),而論三陰,陰為之主也。知天人陰陽之常數(shù),則知人之血氣矣。
足太陽與少陰為表里,少陽與厥陰為表里,陽明與太陰為表里,是為足陰陽也;手太陽與少陰為
表里,少陽與心主為表里,陽明與太陰為表里,是為手之陰陽也。
三陽三陰,陰陽之六氣也,以陰陽之六氣,合人身十二經(jīng)脈,則有足之三陽三陰,手之三陽三陰。
陽主表,陰主里,知表陽之所在,即知里陰之所在。故足太陽與少陰為表里,少陽與厥陰為表里,陽明與太陰為表里,是為足陰陽之六氣也;手太陽與少陰為表里,少陽與心主為表里,陽明與太陰為表里,是為手陰陽之六氣也。此手足三陰三陽,合人身十二經(jīng)脈之血氣,則知血氣之陰陽矣。
今知手足陰陽所苦,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瀉有余,補不足。
苦,猶病也。承上文手足陰陽表里之義,而言今知手足陰陽之所病。血有形屬陰,氣無形屬陽;有形陰血,必先去,無形陽氣勿先傷,故凡治病必先去其血。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之病也。伺之所欲,窺伺其欲散、欲軟、欲緩、欲收、欲堅之意也。如是則知某經(jīng)有余,某經(jīng)不足,然后瀉有余補不足。瀉有余補不足,即九候已備,后乃存針之意。
欲知背俞,先度其兩乳間,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巳,即以兩隅相拄也。乃舉以度其
背,令其一隅居上,齊脊大椎,兩隅在下,當(dāng)其下隅者,肺之俞也。復(fù)下一度,心之俞也,復(fù)下
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復(fù)下一度,腎之俞也。是謂五臟之俞,灸刺之度也。
前三度,音鐸,后四度,如字。五臟之俞,皆在于背,欲知背俞,先以草度其兩乳間,而對中折之,更以他草,亦度兩乳間,而去半已,即以其草左右兩隅相拄也。兩隅猶言兩邊,拄之乃舉以度其背。背,背俞也。其法令其一隅橫居于上,齊脊大椎,兩隅相拄,則兩隅在下,當(dāng)其下隅,乃左右肺之俞也。復(fù)下一度,左右心之俞也。復(fù)下一度左角,則肝之俞也,右角則脾之俞也。復(fù)下一度,左右腎之俞也,此肺心肝脾腎,是謂五臟之俞,而為灸刺之度也。
形樂志苦,病生于脈,治之以灸刺。
上文論陰陽血氣,而有灸刺之度,此下言形志苦樂,而有灸刺之度也。形見乎外,志存乎內(nèi),形樂則身體安和,志苦則內(nèi)擾經(jīng)脈,故病生于脈。脈者,心之所主也。治之以灸刺者,或灸以補之,或刺以通之。
形樂志樂,病生于肉,治之以針石。
形樂志樂,則過于安逸,無有動作。故病生于肉,肉者,脾之所主也。治之以針石者,或針以刺之,或石以砭之。
形苦志樂,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
形苦志樂,則情逸身勞,故病生于筋。筋者,肝之所主也。治之以熨引,使血脈榮養(yǎng)于筋也。
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甘藥。
咽主地氣屬陰,嗌主天氣屬陽,形志皆苦,則陰陽并竭,故病生于咽嗌。咽納水谷,胃所主也;嗌司呼吸,肺所主也,咽嗌皆病,肺胃咸虛,故當(dāng)治以甘藥?!鹅`樞·終始》節(jié)云∶陰陽俱不足,補陽則陰竭,瀉陰則陽脫,如是者,可將以甘藥,不可飲以至劑,如是者勿灸,即此義也。
形數(shù)驚恐,經(jīng)絡(luò)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
數(shù),音朔,驚恐,因驚致恐,志之苦也。經(jīng)絡(luò)不通,勞其經(jīng)絡(luò),形之苦也,形數(shù)驚恐,經(jīng)絡(luò)不通,即上文形苦志苦也。病生于不仁者,恐傷骨,腎主骨,骨屬屈伸不利,故不仁也。治之按摩以通其經(jīng)絡(luò),醪藥以資其腎精。
是謂五形志也。
總結(jié)上文,而言形志苦樂。病生于脈,病生于肉,病生于筋,病生于咽嗌,病生于不仁,是謂五臟苦樂之形志也。
刺陽明,出血氣;刺太陽,出血惡氣,刺少陽,出氣惡血;刺太陽,出氣惡血∶刺少陰,出氣
惡血;刺厥陰,出血惡氣也。
惡,去聲。此因三陰三陽,血氣多少而為刺法也。陽明常多血多氣,故刺陽明,出血氣;太陽常多血少氣,故刺太陽,出血惡氣;少陽常少血多氣,故刺少陽,出氣惡血;太陰常多氣少血,故刺太陰,出氣惡血;少陰常少血多氣,故刺少陰,出氣惡血;厥陰常多血少氣,故刺厥陰,出血惡氣也。此血氣有多少,形志有苦樂,天人有常數(shù),灸刺有常度,而申明上編未盡之義者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