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簡明醫(yī)彀》 燥證

    經(jīng)曰∶諸澀枯涸、干勁揭皴,皆屬于燥。若皮膚裂屑,干疥爪枯之類,為燥病之表證。大便秘結(jié),消渴引飲之類,為燥病之里證。脈芤而虛,宜滋陰養(yǎng)血;脈澀而弱,宜益腎壯水。更察表里緩急分治,如脈浮而弦,乃風(fēng)勝其濕潤,兼治風(fēng)。脈洪而數(shù),乃火其津液,兼治火。臨證詳審。

    主方

    黃芩黃(各一錢)天門冬麥門冬(各一錢五分)當(dāng)歸(三錢)生地熟地(各二錢)蔞仁桃仁(各五分)五味子(九粒)紅花(酒炒)升麻(各二分)水煎服。

    大便燥加麻仁、郁李仁、杏仁;不通加酒煮大黃。

    潤腸丸

    治脾胃伏火,大便秘澀,全不思食,宜潤燥、和血、疏風(fēng)。

    麻仁郁李仁桃仁(各一兩)大黃(酒煮)當(dāng)歸尾羌活防風(fēng)秦艽山藥(各五錢)皂莢仁枳殼檳榔(各三錢)上為末,煉蜜和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白湯送下。

    瓊脂膏

    治血虛、皮膚枯燥,消渴等證。

    鮮地黃(十斤,洗凈,搗,絞清汁)鹿肉膠真酥油白蜜(各半斤)生姜(真汁一兩)上以砂鍋慢火熬地黃汁,減三之一,下膠、油、蜜、姜,煎如飴,傾瓷器中,坐水內(nèi)一日夜,每服數(shù)匙,溫酒或湯送,頻服。

    簡便方

    便秘。

    豬油(熬)白蜜紅棗(煮取肉。各四兩)上研勻,任服。

    又方治血燥。

    四物湯

    (方見婦科)桃仁(搗)大黃(等分)上為末,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湯送下。

    又方諸燥。

    山藥(為末)杏仁(搗細(xì)。各一斤)牛乳(二斤)共入瓷瓶包固,重湯煮,一日任服。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