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簡明醫(yī)彀》 吞酸吐酸

    (附∶吐清水)經(jīng)曰∶諸嘔吐酸,皆屬于熱?;蛞酝滤釣楹撸w胃傷生冷硬物則發(fā),殊不知寒涼抑遏腸胃,陽氣怫郁而為熱也。吞酸與吐酸不同,吐酸是濕熱郁于肝,出于胃,隨氣上升而吐出也;吞酸乃氣郁日久,不能發(fā)越,伏于肺胃之間,咯不出,咽不下。肌表復(fù)因風(fēng)寒外束,則內(nèi)郁愈甚而酸味刺心。肌表得溫暖,則腠理開豁而略解。或有用辛香燥熱湯丸而暫愈者,因本熱標(biāo)寒,辛以散表故也。如過服溫?zé)嶂帲陆蛞汉越?,反成噎膈、翻胃之證,久病必宜散郁火,少佐辛溫。脈遲寒、數(shù)熱、浮緊、熱內(nèi)郁、寒外束。

    主方

    陳皮蒼術(shù)茯苓半夏(泡)梔子(姜炒)黃連(姜炒)香附(童便炒)紅豆蔻(研)神曲(各一錢)吳茱萸(八分)甘草(三分)上加生姜煎服。

    寒加丁香、藿香;熱加黃芩(酒炒);吐酸加山楂、扁豆、木香、砂仁;痰加南星;吞酸用生料蒼、陳、樸、草、曲、芽,加姜,水煎服。治酸必用吳茱萸(泡過)、蒼術(shù)、神曲、紅豆之類。

    連芩茱萸丸

    治濕熱吐酸。

    黃連(一兩,陳土炒)蒼術(shù)(七錢半)黃芩(土炒)陳皮吳茱萸(各五分)上為末,神曲糊丸綠豆大,津液咽下。

    神橘丸

    治中脘宿食留飲,酸蜇心痛,口吐酸水。

    神曲(炒)橘皮蒼術(shù)(等分)共為細(xì)末,神曲糊丸,每百丸姜湯下。

    加味二陳湯

    (方見痰門)痰飲吐酸,頭眩,或食生冷,脾胃不和,加丁香九粒。

更多中醫(yī)書籍
  • 《女科經(jīng)論》(公元 1689 年)清.蕭塤(賡六)著。八卷。分為月經(jīng)、胎前、產(chǎn)后、崩淋、帶下、雜病等門,辨別虛實寒熱,詳論治法。

    作者:
  • 作者:
    陳念祖
  • 作者:
    王肯堂
  • 作者:
  • 作者:
    未知
  • (公元前五世紀(jì)? )原題戰(zhàn)國時秦越人撰。共有 81 個問答。系采摘《內(nèi)經(jīng)》的精要,設(shè)為問答,解釋疑難。

    作者:
  • 作者:
  •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yùn)》《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