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治溫瘧者。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jié)煩疼。時(shí)嘔。此湯主之。
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甘草(二兩。炙。)粳米(六合)桂枝(三兩。)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
歌曰白虎原湯論已詳。桂加三兩另名方。無寒但熱為溫瘧。骨節(jié)煩疼嘔又妨。(白虎湯歌王晉三云。內(nèi)經(jīng)論瘧。以先熱后寒邪藏于骨髓者。為溫癉二瘧。仲景以但熱不寒邪藏于心者歟。
行至同是少罔顧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