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食積者,當(dāng)暮發(fā)熱,惡聞食臭,時(shí)時(shí)噯腐,其脈滑或?qū)?,《活人》所謂傷食令人頭痛脈數(shù)發(fā)熱,但左手人迎脈平和,身不疼是也。酒毒者,脈數(shù)溺赤,經(jīng)云∶酒氣與谷氣相搏,熱盛于中,故熱遍于身,內(nèi)熱而溺赤是也。
加味越鞠丸
蒼術(shù) 神曲 香附 黑山梔 撫芎 針砂 山楂
上為末,糊丸。
酒煮黃連丸
黃連八兩,用酒二升,入瓦罐內(nèi),重湯煮爛,取出曬干為末,滴水丸桐子大,每五十丸{3}分治臟腑上下血?dú)庵T熱
錢(qián)氏瀉青丸治肝熱。
當(dāng)歸(焙) 龍膽草 川芎 山梔 羌活 防風(fēng) 大黃
上為末,蜜丸雞頭子大,每服一丸。一方彈子大,竹葉湯化下一丸。
龍薈丸治肝臟積熱。
當(dāng)歸(焙) 龍膽草 梔子 黃連 黃柏 黃芩(各一兩) 大黃 蘆薈 青黛(各半兩) 木香(二錢(qián)半) 麝香(五分,別研)
上為末,煉蜜丸如小豆大,小兒如麻子大,每二十丸,生姜湯下。
《外臺(tái)》麥門(mén)冬飲療心勞不止,口赤干燥,心悶,肉毛焦色。
生麥冬(一升,去心) 陳粟米(一升) 雞子白(二七枚) 淡竹葉(三升,切)
上先以水一斗,煮粟米、竹葉取九升。去滓澄清,接取七升,冷下雞子白,攪五百轉(zhuǎn),去上沫,下麥門(mén)冬,煮取三升,分三服。
《濟(jì)生》黃芩湯治心熱,口瘡煩渴,小便不利。
生地 木通 甘草 黃連 黃芩 麥冬 梔仁 澤瀉
每服四錢(qián),水一盞,姜三片,煎服無(wú)時(shí)。
瀉黃散治脾熱口臭,咽干目黃。
藿香葉(七錢(qián)) 山梔(一兩) 石膏(半兩) 防風(fēng)(四兩) 甘草(二兩)
上銼同蜜酒拌,微炒香為末,每服二錢(qián),水一盞,煎清汁飲。
《外臺(tái)》療脾熱方
石膏(一斤,碎,綿裹) 生地汁(一升) 淡竹葉(切,五升) 赤蜜(一升)
水一斗二升,煮竹葉取七升,去滓,內(nèi)石膏取一升五合,去滓,下地黃汁兩沸,下蜜煎取三升,細(xì)細(xì)服。
瀉白散治肺熱。
桑白皮(炒黃) 地骨皮(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三錢(qián),水一盞,入粳米百粒煎,食后服。易老加黃連。海藏云∶加山梔
東垣滋腎丸治腎熱。
黃柏(三兩) 知母(二兩) 桂(一錢(qián)半)
上為末,熟水丸桐子大,每七八十丸至百丸,食前百沸湯下。
《外臺(tái)》三黃湯治腎熱,大小便秘塞,耳鳴色黑。
大黃(切,別漬水,一斗) 黃芩 芒硝(各三兩) 梔子(十四枚) 甘草(炙,一兩)
上以水四升,先煮三物取一升五合,去滓,下大黃更煎兩沸,下芒硝,分三服。
《外臺(tái)》梔子煎治膽實(shí)熱,精神不守。
梔子(二十一枚) 甘竹茹(一兩,炒) 香豉(六合) 大青 橘皮(各一兩) 赤蜜(三合)
水六升,煎取一升七合,去滓,下蜜,更上微火,煎兩沸,分再服。
導(dǎo)赤散治小腸實(shí)熱,小便赤澀而渴。
生地黃 木通 甘草(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qián),水一盞,入竹葉七片,同煎至五分,食后溫服。丹溪云∶導(dǎo)赤散,
瀉白湯治大腸實(shí)熱,腹脹不通,挾臍痛,食不化,口生瘡,喘不能久立。
淡竹葉 黃芩 梔子仁 柏皮(炙,各半兩) 茯苓 芒硝(各一兩) 生地黃(三兩) 橘皮(半兩)
上銼,每四錢(qián),入姜、棗煎,空心服。
《千金》竹葉湯治胃熱。
竹葉 小麥(各一升) 知母 石膏(各三兩) 黃芩 茯苓 麥冬(各二兩)人參(一兩) 生姜(五兩) 栝蔞根 半夏 甘草(各一兩,生)
上 咀,以水一斗,煮竹葉、小麥,取八升去滓,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老小分
《千金》地黃煎
生地黃汁(四升三合) 茯神 知母 葳蕤(各四兩) 栝蔞根(五兩) 竹瀝(三合)生姜汁 白蜜 生麥冬汁 生地骨皮汁(各一升) 石膏(八兩)
上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諸藥取三升,去滓,下竹瀝、生地黃、麥冬汁,微火熬四五沸,下蜜、姜汁,微火煎取六升。初服四合,日三夜一,加至六合,夏月作散服之。
東垣云∶發(fā)熱而不能食,自汗短氣者,虛也。以甘寒之劑瀉熱補(bǔ)氣。能食而熱,口舌干燥,大便難者,以辛苦大寒之劑下之,瀉熱補(bǔ)水,當(dāng)細(xì)分之,不可概論。
涼膈散治上焦積熱煩躁,面赤頭昏,咽痛喉痹,口瘡頰腫,便溺秘赤,譫妄,
新薄荷 連翹 黃芩 梔子 甘草(各一兩半) 大黃 芒硝(各半兩)
上末,每服二三錢(qián),竹葉七片,蜜三匙,煎食后服。與四物各半服,能益血泄熱,名雙和散?!侗臼隆芳映嗌帧⒏筛?,治諸熱病累效。
《玉機(jī)》云∶輕者宜桔梗湯,本方去硝、黃,加桔梗舟楫之品,浮而上之,去膈中無(wú)形之熱,且不犯下二焦也。
八正散治下焦積熱,二便秘澀,口渴咽干,舌瘡血淋。
大黃 瞿麥 木通 滑石 蓄 車(chē)前子 山梔 甘草(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qián),入燈芯,水煎服。
通膈丸(《本事》) 治上焦虛熱,肺脘咽膈有氣如煙搶上。
人參 川黃連 茯苓(各三兩) 朱砂(一分) 真片腦(少許)
上為細(xì)末,研勻煉蜜丸如梧子大,熟水下三五丸,日二三服。
四順清涼飲子治血分熱。
大黃(蒸) 甘草(炙) 當(dāng)歸 芍藥(各等分)
上 咀,每服五錢(qián),用水一盞半,薄荷十葉,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潔古云∶涼風(fēng)至而草木實(shí),清涼飲子,乃秋風(fēng)撤熱之劑也。
海藏桔梗湯治氣分熱。
桔梗 連翹 山梔 薄荷 黃芩(酒炒) 甘草(各等分)
上為粗末,竹葉白水煎,溫服。汗之,熱服。
《明醫(yī)雜著》(公元 1549 年)明.王綸(節(jié)齋)著。六卷。內(nèi)容為醫(yī)論、諸證、小兒證治等,此書(shū)也受朱震亨學(xué)說(shuō)的影響。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mén)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食積者,當(dāng)暮發(fā)熱,惡聞食臭,時(shí)時(shí)噯腐,其脈滑或?qū)?,《活人》所謂傷食令人頭痛脈數(shù)發(fā)熱,但左手人迎脈平和,身不疼是也。酒毒者,脈數(shù)溺赤,經(jīng)云∶酒氣與谷氣相搏,熱盛于中,故熱遍于身,內(nèi)熱而溺赤是也。
加味越鞠丸
蒼術(shù) 神曲 香附 黑山梔 撫芎 針砂 山楂
上為末,糊丸。
酒煮黃連丸
黃連八兩,用酒二升,入瓦罐內(nèi),重湯煮爛,取出曬干為末,滴水丸桐子大,每五十丸{3}分治臟腑上下血?dú)庵T熱
錢(qián)氏瀉青丸治肝熱。
當(dāng)歸(焙) 龍膽草 川芎 山梔 羌活 防風(fēng) 大黃
上為末,蜜丸雞頭子大,每服一丸。一方彈子大,竹葉湯化下一丸。
龍薈丸治肝臟積熱。
當(dāng)歸(焙) 龍膽草 梔子 黃連 黃柏 黃芩(各一兩) 大黃 蘆薈 青黛(各半兩) 木香(二錢(qián)半) 麝香(五分,別研)
上為末,煉蜜丸如小豆大,小兒如麻子大,每二十丸,生姜湯下。
《外臺(tái)》麥門(mén)冬飲療心勞不止,口赤干燥,心悶,肉毛焦色。
生麥冬(一升,去心) 陳粟米(一升) 雞子白(二七枚) 淡竹葉(三升,切)
上先以水一斗,煮粟米、竹葉取九升。去滓澄清,接取七升,冷下雞子白,攪五百轉(zhuǎn),去上沫,下麥門(mén)冬,煮取三升,分三服。
《濟(jì)生》黃芩湯治心熱,口瘡煩渴,小便不利。
生地 木通 甘草 黃連 黃芩 麥冬 梔仁 澤瀉
每服四錢(qián),水一盞,姜三片,煎服無(wú)時(shí)。
瀉黃散治脾熱口臭,咽干目黃。
藿香葉(七錢(qián)) 山梔(一兩) 石膏(半兩) 防風(fēng)(四兩) 甘草(二兩)
上銼同蜜酒拌,微炒香為末,每服二錢(qián),水一盞,煎清汁飲。
《外臺(tái)》療脾熱方
石膏(一斤,碎,綿裹) 生地汁(一升) 淡竹葉(切,五升) 赤蜜(一升)
水一斗二升,煮竹葉取七升,去滓,內(nèi)石膏取一升五合,去滓,下地黃汁兩沸,下蜜煎取三升,細(xì)細(xì)服。
瀉白散治肺熱。
桑白皮(炒黃) 地骨皮(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三錢(qián),水一盞,入粳米百粒煎,食后服。易老加黃連。海藏云∶加山梔
東垣滋腎丸治腎熱。
黃柏(三兩) 知母(二兩) 桂(一錢(qián)半)
上為末,熟水丸桐子大,每七八十丸至百丸,食前百沸湯下。
《外臺(tái)》三黃湯治腎熱,大小便秘塞,耳鳴色黑。
大黃(切,別漬水,一斗) 黃芩 芒硝(各三兩) 梔子(十四枚) 甘草(炙,一兩)
上以水四升,先煮三物取一升五合,去滓,下大黃更煎兩沸,下芒硝,分三服。
《外臺(tái)》梔子煎治膽實(shí)熱,精神不守。
梔子(二十一枚) 甘竹茹(一兩,炒) 香豉(六合) 大青 橘皮(各一兩) 赤蜜(三合)
水六升,煎取一升七合,去滓,下蜜,更上微火,煎兩沸,分再服。
導(dǎo)赤散治小腸實(shí)熱,小便赤澀而渴。
生地黃 木通 甘草(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qián),水一盞,入竹葉七片,同煎至五分,食后溫服。丹溪云∶導(dǎo)赤散,
瀉白湯治大腸實(shí)熱,腹脹不通,挾臍痛,食不化,口生瘡,喘不能久立。
淡竹葉 黃芩 梔子仁 柏皮(炙,各半兩) 茯苓 芒硝(各一兩) 生地黃(三兩) 橘皮(半兩)
上銼,每四錢(qián),入姜、棗煎,空心服。
《千金》竹葉湯治胃熱。
竹葉 小麥(各一升) 知母 石膏(各三兩) 黃芩 茯苓 麥冬(各二兩)人參(一兩) 生姜(五兩) 栝蔞根 半夏 甘草(各一兩,生)
上 咀,以水一斗,煮竹葉、小麥,取八升去滓,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老小分
《千金》地黃煎
生地黃汁(四升三合) 茯神 知母 葳蕤(各四兩) 栝蔞根(五兩) 竹瀝(三合)生姜汁 白蜜 生麥冬汁 生地骨皮汁(各一升) 石膏(八兩)
上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諸藥取三升,去滓,下竹瀝、生地黃、麥冬汁,微火熬四五沸,下蜜、姜汁,微火煎取六升。初服四合,日三夜一,加至六合,夏月作散服之。
東垣云∶發(fā)熱而不能食,自汗短氣者,虛也。以甘寒之劑瀉熱補(bǔ)氣。能食而熱,口舌干燥,大便難者,以辛苦大寒之劑下之,瀉熱補(bǔ)水,當(dāng)細(xì)分之,不可概論。
涼膈散治上焦積熱煩躁,面赤頭昏,咽痛喉痹,口瘡頰腫,便溺秘赤,譫妄,
新薄荷 連翹 黃芩 梔子 甘草(各一兩半) 大黃 芒硝(各半兩)
上末,每服二三錢(qián),竹葉七片,蜜三匙,煎食后服。與四物各半服,能益血泄熱,名雙和散?!侗臼隆芳映嗌帧⒏筛?,治諸熱病累效。
《玉機(jī)》云∶輕者宜桔梗湯,本方去硝、黃,加桔梗舟楫之品,浮而上之,去膈中無(wú)形之熱,且不犯下二焦也。
八正散治下焦積熱,二便秘澀,口渴咽干,舌瘡血淋。
大黃 瞿麥 木通 滑石 蓄 車(chē)前子 山梔 甘草(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qián),入燈芯,水煎服。
通膈丸(《本事》) 治上焦虛熱,肺脘咽膈有氣如煙搶上。
人參 川黃連 茯苓(各三兩) 朱砂(一分) 真片腦(少許)
上為細(xì)末,研勻煉蜜丸如梧子大,熟水下三五丸,日二三服。
四順清涼飲子治血分熱。
大黃(蒸) 甘草(炙) 當(dāng)歸 芍藥(各等分)
上 咀,每服五錢(qián),用水一盞半,薄荷十葉,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潔古云∶涼風(fēng)至而草木實(shí),清涼飲子,乃秋風(fēng)撤熱之劑也。
海藏桔梗湯治氣分熱。
桔梗 連翹 山梔 薄荷 黃芩(酒炒) 甘草(各等分)
上為粗末,竹葉白水煎,溫服。汗之,熱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