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臨床激光治療學》 (一)概述

    本文主要討論外科傷口感染的相關定義,外科感染的認識及原則上的危險因素,傷口感染的預防中的抗生素應用,監(jiān)測過程對減少外科傷口感染的益處及特點。

    1.定義(Definitions) 為了合理地討論傷口感染,有些名詞需要明確一下,雖然傷口流出白色膿液為明顯的感染,而這些傷口已閉合,并一其愈合,從外表上看無明顯感染,傷口的間接分類可以考慮為“潛在”或者“可能性感染”。清潔傷口的感染比率本來就很低,這些未明確的范圍(種類)可以包括傷口的明顯部位并無明顯感染或非感染,致感染比率研究時數據不準。外科傷口感染的作用因素,包括原院內流行病學,感染的控制,中心疾病的控制。外科傷口一詞以外科手術部位包括術后感染替代,即空腔器官、皮膚、軟組織、如腹膜及骨骼。

    2.表淺切口外科手術部位感染(Superficial incisional surgicalsite infection)

    (1)表面切口的膿性引流物。

    (2)傷口內流出物或軟組織的培養(yǎng)并獲得分離出來的微生物。

    (3)傷口感染的癥狀或體征(疼痛、壓痛、局部腫脹、發(fā)紅或發(fā)熱),表面切口開放,傷口內物培養(yǎng)陰性除外。

    (4)表淺切口外科手術部位感染的診斷。

    3.深部切口外科手術部位感染(Deep incisional surgical siteinfection)

    (1)來自于深部切口的膿性引流物,但不是來自于器官手術的腔隙。

    (2)深部切口自然裂開或由外科醫(yī)生開放,尤其是具以下體征時:發(fā)燒(>38℃)局部疼痛、壓痛。切口培養(yǎng)陰性除外。

    (3)再手術時,或進行病理組織學或放射學檢查時發(fā)現膿腫或其它的明顯感染,直接檢查。

    (4)深部切口外科手術部位感染的診斷。

    4.器官/腔隙外科手術部位感染(Organ/spacesurgical site infection)

    (1)從器官/腔隙內經引流口的膿性引流物。

    (2)從器官/間隙的組織或流出物培養(yǎng)分離出的微生物。

    (3)器官/腔隙直接檢查、再手術期內,或進行病理組織,或放射學檢查發(fā)現膿腫或其它明顯的感染。

    (4)外科醫(yī)生對器官/腔隙手術部位感染的診斷。

    5.傷口感染的可能性取決于手術中細菌污染的程度。

    (1)清潔可選擇性,一期愈合,無急性炎癥反應,正常入路,無常見體腔移生(胃腸、口咽、生殖泌尿道、膽道或支氣管、氣管),不破壞無菌規(guī)則。

    (2)清潔受污染 不可選擇性疾病,正常移生性身體空腔開口管理,少量溢出,不守無菌規(guī)則。7天后再經清潔切口手術,經未受損傷皮膚探查陰性。

    (3)污染急性非膿性炎癥反應,主要是破壞了無菌技術規(guī)則,中空器官內物溢出,滲出性損傷小于4小時,移植的慢性傷口裂開。

    (4)感染膿性或膿腫,引流污染,術前體腔穿孔(如胃、腸穿孔),滲出性損傷大于4小時。

    以上這些定義經證實很實用,每類傷口之間區(qū)別分明,指導未沾染疾病的抗生素應用,例如:乳房外科手術預防性抗生素應用有利,腹股溝疝修補不用抗生素,較小皮膚切除的損傷,不一定要應用抗生素。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