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19 77 年黑龍江全國佝僂病防治科研協(xié)作組制訂
19 80 年黑龍江全國佝僂病防治科研協(xié)作組修改
一、全國診斷標準
1.佝僂病激期以骨骼改變程度分:
①輕度(Ⅰ0):有輕度顱骨軟化、方顱、“串珠”等骨骼改變;
②中度(Ⅱ0):有中等程度骨骼改變,如有典型的“佝僂病串珠”和“手鐲”、肋軟溝、雞胸。可有輕度顴度下肢畸形,前囟閉合遲,出牙晚等;
③重度(Ⅲ);有嚴重的骨骼畸形,如雞胸、下肢重度畸形和脊柱彎曲等。
2.按佝僂病的活動程度分:
①初期:有多汗、夜驚、煩躁不安等神經(jīng)精神癥狀,血液生化指標變化不大,血鈣稍低或正常,血磷正常或稍下降,堿性磷酸酶正?;蛏陨?。X線檢查無異常或可見長骨臨時鈣化帶稍模糊。
② 激期:多汗、夜驚、煩躁不安等神經(jīng)精神癥狀明顯??捎羞\動功能障礙等臨床表現(xiàn)。血清鈣、磷下降(磷比鈣更明顯)。堿性磷酸酶活性繼續(xù)升高。X線檢查可見長骨骺端臨時鈣化帶消失,骨骺軟骨加寬,干骺端呈毛刷狀、杯口狀改變。
③恢復期:上述臨床癥狀及體癥減輕或趨向消失,血清鈣、磷逐漸回升,堿性磷酸酶逐漸降低,恢復正常。X線檢查可見長骨骺端臨時鈣化帶重新出現(xiàn)及骨質(zhì)恢復的其分表現(xiàn)。
后遺癥;原有佝僂病已治愈,臨床癥狀消失,血液生化指標正常,X線所見正常或留有臨床時鈣化帶增厚等(不屬于活動性佝僂病范圍),但仍有不同程度的骨胳畸形或有運動功能障礙。
治愈標準:神經(jīng)精神病癥狀消失,顱骨軟化消失,“串珠”、“手鐲”、由鈍圓變銳,方顱、雞胸、下肢彎曲等癥狀顯著減輕,血液生化及X線圖象恢復正常,或僅有臨時鈣化帶增寬。
二、簡易診斷標準(供一般防治用,適用于沒有X線及生化檢驗的基層單位)
應注意病史詢問,如早產(chǎn)、出生體重、居住條件、營養(yǎng)及日照時間等。
1.初期:病史中有可能發(fā)生佝僂病的條件,有多汗、夜驚、煩躁不安等臨床表現(xiàn)及輕度骨骼改變等。
2.激期:有明顯的多汗、夜驚、煩躁不安等臨床癥狀,有典型的“串珠”、“手鐲”、運動功能障礙等臨床體征。重者可伴有貧血、腹大、肝大等。
3.恢復期;上述癥狀及體征減輕、好轉(zhuǎn)或接近消失。
后遺傳;僅留有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治愈標準:神經(jīng)精神癥狀消失1~3個月。顱骨軟化消失,“串珠”及“手鐲”由鈍圓變銳,方顱、雞胸、下肢彎曲等體征顯著減輕。
三、關(guān)于先天性佝僂病診斷的參考意見。
1.骨骼改變的特征:可出現(xiàn)顱骨軟化(需與生理性、非營養(yǎng)性的顱骨軟化鑒別)、“串珠”、“手鐲”、漏斗胸、雞胸等。
2.X線圖象特征;干骺端模糊,骨骺軟骨加寬,干骺端凹陷或呈杯狀。有骨質(zhì)疏松現(xiàn)象,臨時鈣化帶模糊不清。
3.孕婦情況:妊娠后期多有缺鈣現(xiàn)象,如牙齒松動、下肢麻木酸痛感,腓腸肌痙攣,血清鈣、磷乘積偏低等。
4.血液生化改變:由于新生兒期,特別是一周內(nèi)的新生兒血液生化指標不穩(wěn)定,變化大,按血液生化指標診斷新生兒佝僂病的問題尚待進一步研究。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19 77 年黑龍江全國佝僂病防治科研協(xié)作組制訂
19 80 年黑龍江全國佝僂病防治科研協(xié)作組修改
一、全國診斷標準
1.佝僂病激期以骨骼改變程度分:
①輕度(Ⅰ0):有輕度顱骨軟化、方顱、“串珠”等骨骼改變;
②中度(Ⅱ0):有中等程度骨骼改變,如有典型的“佝僂病串珠”和“手鐲”、肋軟溝、雞胸。可有輕度顴度下肢畸形,前囟閉合遲,出牙晚等;
③重度(Ⅲ);有嚴重的骨骼畸形,如雞胸、下肢重度畸形和脊柱彎曲等。
2.按佝僂病的活動程度分:
①初期:有多汗、夜驚、煩躁不安等神經(jīng)精神癥狀,血液生化指標變化不大,血鈣稍低或正常,血磷正常或稍下降,堿性磷酸酶正?;蛏陨?。X線檢查無異常或可見長骨臨時鈣化帶稍模糊。
② 激期:多汗、夜驚、煩躁不安等神經(jīng)精神癥狀明顯??捎羞\動功能障礙等臨床表現(xiàn)。血清鈣、磷下降(磷比鈣更明顯)。堿性磷酸酶活性繼續(xù)升高。X線檢查可見長骨骺端臨時鈣化帶消失,骨骺軟骨加寬,干骺端呈毛刷狀、杯口狀改變。
③恢復期:上述臨床癥狀及體癥減輕或趨向消失,血清鈣、磷逐漸回升,堿性磷酸酶逐漸降低,恢復正常。X線檢查可見長骨骺端臨時鈣化帶重新出現(xiàn)及骨質(zhì)恢復的其分表現(xiàn)。
后遺癥;原有佝僂病已治愈,臨床癥狀消失,血液生化指標正常,X線所見正常或留有臨床時鈣化帶增厚等(不屬于活動性佝僂病范圍),但仍有不同程度的骨胳畸形或有運動功能障礙。
治愈標準:神經(jīng)精神病癥狀消失,顱骨軟化消失,“串珠”、“手鐲”、由鈍圓變銳,方顱、雞胸、下肢彎曲等癥狀顯著減輕,血液生化及X線圖象恢復正常,或僅有臨時鈣化帶增寬。
二、簡易診斷標準(供一般防治用,適用于沒有X線及生化檢驗的基層單位)
應注意病史詢問,如早產(chǎn)、出生體重、居住條件、營養(yǎng)及日照時間等。
1.初期:病史中有可能發(fā)生佝僂病的條件,有多汗、夜驚、煩躁不安等臨床表現(xiàn)及輕度骨骼改變等。
2.激期:有明顯的多汗、夜驚、煩躁不安等臨床癥狀,有典型的“串珠”、“手鐲”、運動功能障礙等臨床體征。重者可伴有貧血、腹大、肝大等。
3.恢復期;上述癥狀及體征減輕、好轉(zhuǎn)或接近消失。
后遺傳;僅留有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治愈標準:神經(jīng)精神癥狀消失1~3個月。顱骨軟化消失,“串珠”及“手鐲”由鈍圓變銳,方顱、雞胸、下肢彎曲等體征顯著減輕。
三、關(guān)于先天性佝僂病診斷的參考意見。
1.骨骼改變的特征:可出現(xiàn)顱骨軟化(需與生理性、非營養(yǎng)性的顱骨軟化鑒別)、“串珠”、“手鐲”、漏斗胸、雞胸等。
2.X線圖象特征;干骺端模糊,骨骺軟骨加寬,干骺端凹陷或呈杯狀。有骨質(zhì)疏松現(xiàn)象,臨時鈣化帶模糊不清。
3.孕婦情況:妊娠后期多有缺鈣現(xiàn)象,如牙齒松動、下肢麻木酸痛感,腓腸肌痙攣,血清鈣、磷乘積偏低等。
4.血液生化改變:由于新生兒期,特別是一周內(nèi)的新生兒血液生化指標不穩(wěn)定,變化大,按血液生化指標診斷新生兒佝僂病的問題尚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