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開痞〕半夏瀉心湯見前溫。
〔清熱〕桂苓甘露飲肉桂 茯苓 豬苓 白術(shù) 澤瀉 名五苓散。 加石膏、滑石、寒水石,名桂苓甘露飲。
〔中 〕白虎湯見前中風(fēng)。
〔瀉暑〕天水散見前溫。
〔除痰〕二陳湯見前中風(fēng)。
〔調(diào)中〕藿香正氣散見前中風(fēng)。
〔涼血〕犀角地黃湯見前溫。
〔滋陰〕三才湯天冬 地黃 人參 名三才湯。再加麥冬、生地黃,蜜丸。名人參固本丸。
〔滋液〕復(fù)脈湯見前中風(fēng)。
〔濕熱〕蒼術(shù)石膏湯即蒼術(shù)白虎湯,見前中風(fēng)。
〔生津〕玉女煎見前溫。
〔宣竅〕至寶丹見前中風(fēng)。
〔清心〕牛黃丸見前溫。
〔開閉〕紫雪丹黃金十兩,或真金葉,煮取汁一斗,去金。入石膏、寒水石、磁石、滑石各五兩,以四味搗入前汁,煮五升,去渣。入烏犀角鎊、羚羊角鎊、木香、沉香研各五錢,元參、升麻各一兩六錢,甘草八錢,丁香搗一錢,以八味入前汁,煮取一升六合,去渣。入芒硝、焰硝各二兩,入前汁中,微火煎,以柳木槌攪不住手,候熬至七合半,傾入盆中,半日欲凝,入朱砂研細(xì)水飛五錢,麝香當(dāng)門子研一錢二分,攪勻,候結(jié)成霜紫色,鉛罐收貯,每服一分至二分,冷水或薄荷湯下。能治一切實(shí)火閉結(jié),狂越躁亂,口舌生瘡。
〔回陽〕參附湯人參 附子
〔補(bǔ)潤〕兩儀膏人參 熟地 熬膏,白蜜收。
〔除濕〕四苓散白術(shù) 茯苓 豬苓 澤瀉 加桂,名五苓散。
〔冒暑〕香薷飲見前中風(fēng)。
〔滌飲〕消暑丸半夏 茯苓 甘草 姜汁糊丸。
〔傷暑脈虛〕清暑益氣湯黃 人參 白術(shù) 蒼術(shù) 神曲 青皮 陳皮 甘草 麥冬 五味子 當(dāng)歸黃柏 澤瀉 升麻 葛根 姜 棗
〔襲寒〕消暑十全飲香薷(一錢半) 扁豆 濃樸 蘇 術(shù) 赤茯 藿香 木香 檀香(各一錢)
甘草(五分)
〔食傷〕六合湯香薷 濃樸 扁豆 甘草 赤茯 藿香 砂仁 木瓜 人參 半夏 杏仁 姜 棗
〔清燥〕麥冬湯石膏 知母 茯苓 白芍 山梔 竹茹 麥冬白術(shù) 扁豆 人參 陳皮 烏梅 蓮子 甘草
〔夾暑〕大順散干姜 杏仁 官桂 甘草
〔內(nèi)傷〕冷香飲子生附子 草果 橘紅 甘草(各一錢) 姜(五片) 水煎冷服。
〔溫里〕漿水散肉桂 附子 干姜 甘草(各五錢) 良姜 半夏(各二錢五分) 漿水即淡醋,調(diào)藥末,每服一錢。
〔暑痿〕黃連解毒湯見前溫。
〔保肺〕生脈散人參 麥冬 五味子
〔暑厥〕二香散香附 香薷(各二錢) 蘇葉 蒼術(shù) 陳皮(各一錢) 濃樸 扁豆 甘草(各五分)
木瓜(二片) 蔥 姜
〔暑風(fēng)〕人參羌活散二活 二胡 參 苓 芎 草 枳殼 桔梗(各六分) 天麻 地骨 薄荷(各三分)
〔胃實(shí)〕大小承氣湯見前溫。
〔寒厥〕理中湯見前中風(fēng)。
〔回陽〕四逆湯生附子 干姜 甘草 蔥 冷服。
〔暑瘵〕六味湯見前中風(fēng)。
〔氣虛〕補(bǔ)中益氣湯見前中風(fēng)。
〔久瀉〕玉龍丸硫黃 硝石 滑石 明礬 水丸。
〔暑瀉〕解暑三白散茯苓 白術(shù) 澤瀉(各二錢) 姜(三片) 燈心(二十莖)
〔瀉煩〕香樸飲香薷 濃樸 扁豆 甘草 赤茯 澤瀉 陳皮 木瓜 半夏 人參 烏梅 蘇葉 姜 棗
〔理中〕連理湯理中湯加茯苓、黃連。
〔止瀉〕桂苓丸肉桂 茯苓 蜜丸。
〔祛暑〕縮脾飲砂仁(錢半) 草果 烏梅 香薷 甘草(各一錢) 葛根 扁豆(各七分) 姜(五片)
〔濕溫〕清燥湯人參 黃 白術(shù) 茯苓 甘草 當(dāng)歸 麥冬 五味子 生地 升麻 豬苓 神曲 柴胡蒼術(shù) 黃柏 澤瀉 黃連 陳皮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開痞〕半夏瀉心湯見前溫。
〔清熱〕桂苓甘露飲肉桂 茯苓 豬苓 白術(shù) 澤瀉 名五苓散。 加石膏、滑石、寒水石,名桂苓甘露飲。
〔中 〕白虎湯見前中風(fēng)。
〔瀉暑〕天水散見前溫。
〔除痰〕二陳湯見前中風(fēng)。
〔調(diào)中〕藿香正氣散見前中風(fēng)。
〔涼血〕犀角地黃湯見前溫。
〔滋陰〕三才湯天冬 地黃 人參 名三才湯。再加麥冬、生地黃,蜜丸。名人參固本丸。
〔滋液〕復(fù)脈湯見前中風(fēng)。
〔濕熱〕蒼術(shù)石膏湯即蒼術(shù)白虎湯,見前中風(fēng)。
〔生津〕玉女煎見前溫。
〔宣竅〕至寶丹見前中風(fēng)。
〔清心〕牛黃丸見前溫。
〔開閉〕紫雪丹黃金十兩,或真金葉,煮取汁一斗,去金。入石膏、寒水石、磁石、滑石各五兩,以四味搗入前汁,煮五升,去渣。入烏犀角鎊、羚羊角鎊、木香、沉香研各五錢,元參、升麻各一兩六錢,甘草八錢,丁香搗一錢,以八味入前汁,煮取一升六合,去渣。入芒硝、焰硝各二兩,入前汁中,微火煎,以柳木槌攪不住手,候熬至七合半,傾入盆中,半日欲凝,入朱砂研細(xì)水飛五錢,麝香當(dāng)門子研一錢二分,攪勻,候結(jié)成霜紫色,鉛罐收貯,每服一分至二分,冷水或薄荷湯下。能治一切實(shí)火閉結(jié),狂越躁亂,口舌生瘡。
〔回陽〕參附湯人參 附子
〔補(bǔ)潤〕兩儀膏人參 熟地 熬膏,白蜜收。
〔除濕〕四苓散白術(shù) 茯苓 豬苓 澤瀉 加桂,名五苓散。
〔冒暑〕香薷飲見前中風(fēng)。
〔滌飲〕消暑丸半夏 茯苓 甘草 姜汁糊丸。
〔傷暑脈虛〕清暑益氣湯黃 人參 白術(shù) 蒼術(shù) 神曲 青皮 陳皮 甘草 麥冬 五味子 當(dāng)歸黃柏 澤瀉 升麻 葛根 姜 棗
〔襲寒〕消暑十全飲香薷(一錢半) 扁豆 濃樸 蘇 術(shù) 赤茯 藿香 木香 檀香(各一錢)
甘草(五分)
〔食傷〕六合湯香薷 濃樸 扁豆 甘草 赤茯 藿香 砂仁 木瓜 人參 半夏 杏仁 姜 棗
〔清燥〕麥冬湯石膏 知母 茯苓 白芍 山梔 竹茹 麥冬白術(shù) 扁豆 人參 陳皮 烏梅 蓮子 甘草
〔夾暑〕大順散干姜 杏仁 官桂 甘草
〔內(nèi)傷〕冷香飲子生附子 草果 橘紅 甘草(各一錢) 姜(五片) 水煎冷服。
〔溫里〕漿水散肉桂 附子 干姜 甘草(各五錢) 良姜 半夏(各二錢五分) 漿水即淡醋,調(diào)藥末,每服一錢。
〔暑痿〕黃連解毒湯見前溫。
〔保肺〕生脈散人參 麥冬 五味子
〔暑厥〕二香散香附 香薷(各二錢) 蘇葉 蒼術(shù) 陳皮(各一錢) 濃樸 扁豆 甘草(各五分)
木瓜(二片) 蔥 姜
〔暑風(fēng)〕人參羌活散二活 二胡 參 苓 芎 草 枳殼 桔梗(各六分) 天麻 地骨 薄荷(各三分)
〔胃實(shí)〕大小承氣湯見前溫。
〔寒厥〕理中湯見前中風(fēng)。
〔回陽〕四逆湯生附子 干姜 甘草 蔥 冷服。
〔暑瘵〕六味湯見前中風(fēng)。
〔氣虛〕補(bǔ)中益氣湯見前中風(fēng)。
〔久瀉〕玉龍丸硫黃 硝石 滑石 明礬 水丸。
〔暑瀉〕解暑三白散茯苓 白術(shù) 澤瀉(各二錢) 姜(三片) 燈心(二十莖)
〔瀉煩〕香樸飲香薷 濃樸 扁豆 甘草 赤茯 澤瀉 陳皮 木瓜 半夏 人參 烏梅 蘇葉 姜 棗
〔理中〕連理湯理中湯加茯苓、黃連。
〔止瀉〕桂苓丸肉桂 茯苓 蜜丸。
〔祛暑〕縮脾飲砂仁(錢半) 草果 烏梅 香薷 甘草(各一錢) 葛根 扁豆(各七分) 姜(五片)
〔濕溫〕清燥湯人參 黃 白術(shù) 茯苓 甘草 當(dāng)歸 麥冬 五味子 生地 升麻 豬苓 神曲 柴胡蒼術(shù) 黃柏 澤瀉 黃連 陳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