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補(bǔ)中〕補(bǔ)中益氣湯見一卷中風(fēng)。
〔消痰〕和胃二陳湯夏 陳 苓 草 炮姜 砂仁 棗
〔消導(dǎo)〕大和中飲楂 樸 枳 夏 陳 干姜 澤瀉 木香麥芽 砂仁
〔溫中〕理中湯見一卷中風(fēng)。
〔去寒〕溫胃飲白蔻 人參 澤瀉 益智 砂仁 濃樸 甘草 干姜 姜黃 黃 陳皮
〔開郁〕神香散丁香 蔻仁
〔酒傷〕葛花解酲湯見一卷濕。
〔補(bǔ)陽〕四維散人參(四兩) 附子 炮姜(各二錢) 烏梅(五分) 炙草(一錢) 水拌蒸,烘干再研,每服二錢。
〔腎陽〕二神湯故紙 肉蔻 棗肉 姜汁 加吳萸、五味,名四神湯。
〔溫中〕八味理中丸理中加茯苓 麥芽 神曲 砂仁
〔痞滿〕枳實(shí)消痞丸枳實(shí) 黃連(各五錢) 濃樸(四錢) 苓 術(shù) 姜 草 夏 麥芽(各二錢)
〔痞熱〕生姜瀉心湯芩 連 參 草 夏 干姜 生姜 大棗
〔補(bǔ)脾〕異功散見一卷中風(fēng)。
〔導(dǎo)滯〕小承氣湯見一卷溫。
〔升陽〕舉元煎參 (各三錢) 術(shù) 草(各一錢) 升麻(五分) 姜棗 水煎。
〔膽熱〕溫膽湯見一卷溫。加 人參 遠(yuǎn)志 棗仁 熟地 名十味溫膽湯。
〔吐酸〕戊己丸黃連 吳萸 白芍
〔脅痞〕黃連瀉心湯黃連酒炒,水煎服。
〔虛熱〕安胃飲見本卷脾胃。
〔虛寒〕養(yǎng)中煎參 苓 姜 草 山藥 扁豆
〔虛痞〕治中湯參 術(shù) 姜 草 青 陳 半 加生姜。
〔思傷〕歸脾湯見二卷勞瘵。
〔去濕〕平胃散見一卷中風(fēng),加扁豆、木通,名加味平胃散。
〔濕瀉〕胃苓湯見一卷中風(fēng)。
〔胃氣〕調(diào)氣平胃散見一卷中風(fēng)。
〔胃火〕瀉火散見一卷火。
〔清胃〕太清飲知母 石斛 木通(各一錢半) 石膏(三錢) 麥冬(二錢)
〔食積〕消食丸楂肉 神曲 麥芽 蘿卜子 青皮 陳皮 香附(各二兩) 阿魏(一兩)
〔補(bǔ)元〕參術(shù)膏人參 白術(shù)
(公元 1116 年)宋.寇宗奭撰。二十卷。載藥物 460 種,闡發(fā)藥性較詳盡,并指出用藥要結(jié)合年齡老少、體質(zhì)強(qiáng)弱、疾病新久等,對辨認(rèn)藥物的真?zhèn)蝺?yōu)劣亦有詳細(xì)闡述。
(公元 1564 年)明.李時(shí)珍(東璧,瀕湖)著。一卷。論述脈象 27 種,對于脈的體狀、相類、主病都作了七言歌括,便于誦讀學(xué)習(xí)。并批解了高陽生的《脈訣》。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補(bǔ)中〕補(bǔ)中益氣湯見一卷中風(fēng)。
〔消痰〕和胃二陳湯夏 陳 苓 草 炮姜 砂仁 棗
〔消導(dǎo)〕大和中飲楂 樸 枳 夏 陳 干姜 澤瀉 木香麥芽 砂仁
〔溫中〕理中湯見一卷中風(fēng)。
〔去寒〕溫胃飲白蔻 人參 澤瀉 益智 砂仁 濃樸 甘草 干姜 姜黃 黃 陳皮
〔開郁〕神香散丁香 蔻仁
〔酒傷〕葛花解酲湯見一卷濕。
〔補(bǔ)陽〕四維散人參(四兩) 附子 炮姜(各二錢) 烏梅(五分) 炙草(一錢) 水拌蒸,烘干再研,每服二錢。
〔腎陽〕二神湯故紙 肉蔻 棗肉 姜汁 加吳萸、五味,名四神湯。
〔溫中〕八味理中丸理中加茯苓 麥芽 神曲 砂仁
〔痞滿〕枳實(shí)消痞丸枳實(shí) 黃連(各五錢) 濃樸(四錢) 苓 術(shù) 姜 草 夏 麥芽(各二錢)
〔痞熱〕生姜瀉心湯芩 連 參 草 夏 干姜 生姜 大棗
〔補(bǔ)脾〕異功散見一卷中風(fēng)。
〔導(dǎo)滯〕小承氣湯見一卷溫。
〔升陽〕舉元煎參 (各三錢) 術(shù) 草(各一錢) 升麻(五分) 姜棗 水煎。
〔膽熱〕溫膽湯見一卷溫。加 人參 遠(yuǎn)志 棗仁 熟地 名十味溫膽湯。
〔吐酸〕戊己丸黃連 吳萸 白芍
〔脅痞〕黃連瀉心湯黃連酒炒,水煎服。
〔虛熱〕安胃飲見本卷脾胃。
〔虛寒〕養(yǎng)中煎參 苓 姜 草 山藥 扁豆
〔虛痞〕治中湯參 術(shù) 姜 草 青 陳 半 加生姜。
〔思傷〕歸脾湯見二卷勞瘵。
〔去濕〕平胃散見一卷中風(fēng),加扁豆、木通,名加味平胃散。
〔濕瀉〕胃苓湯見一卷中風(fēng)。
〔胃氣〕調(diào)氣平胃散見一卷中風(fēng)。
〔胃火〕瀉火散見一卷火。
〔清胃〕太清飲知母 石斛 木通(各一錢半) 石膏(三錢) 麥冬(二錢)
〔食積〕消食丸楂肉 神曲 麥芽 蘿卜子 青皮 陳皮 香附(各二兩) 阿魏(一兩)
〔補(bǔ)元〕參術(shù)膏人參 白術(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