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類證治裁》 附方

    作者: 林佩琴

    〔黃膽〕茵陳五苓散茵陳 蒼術(shù) 澤瀉 豬苓 茯苓 官桂 車前 柴胡 木通 酒疸加葛根、燈心。

    〔谷疸〕豬肚丸白術(shù) 苦參 牡蠣 入豬肚,煮爛搗丸。

    〔陽黃〕茵陳蒿湯茵陳 山枝 大黃

    〔谷疸〕龍膽苦參丸膽草(一兩) 苦參(三兩) 牛膽汁丸。食前大麥芽煎湯下二錢,日三服。女勞加梔子(二十枚)。

    〔酒疸〕葛花解酲湯見一卷濕。

    〔女勞〕加味四君子湯參 苓 術(shù) 草 加黃 白芍 扁豆 姜 棗。

    〔黃汗〕黃 湯黃 赤芍 茵陳 石膏 麥冬 豆豉 甘草 竹葉 生姜

    〔陰黃〕茵陳四逆湯附 姜 草 加茵陳。

    〔陰黃〕茵陳茯苓湯茵陳 茯苓 豬苓 滑石 官桂

    〔陰黃〕茵陳陳皮湯茵陳 陳皮 白術(shù) 半夏 苓 生姜

    〔陰厥〕茵陳附子湯茵陳 附子 甘草

    〔陰黃〕茵陳姜附湯即茵陳四逆湯。

    〔陰黃〕茵陳茱萸湯茵陳 茱萸 附子 干姜 木通 當(dāng)歸

    〔陰黃〕理中湯參 術(shù) 姜 草

    〔表汗〕桂枝黃 湯桂 芍 草 姜 棗 加黃 。

    〔寒熱〕小柴胡湯見一卷溫。

    〔嘔吐〕小半夏湯夏 姜

    〔虛勞〕小建中湯見三卷衄血。

    〔虛黃〕人參養(yǎng)營湯見二卷勞瘵。

    〔風(fēng)黃〕青龍散防風(fēng) 荊芥 生地 首烏 威靈仙 每服一錢。

    〔瘀血〕桃仁承氣湯見一卷疫。

    〔疫黃〕小麥湯小麥 竹葉 石膏 水煎。

    〔疫黃〕茵陳瀉黃散茵陳 葛根 黃連 山梔 白術(shù) 赤苓 白芍 木通 人參 木香 姜 棗

    〔疫黃〕濟(jì)生茵陳湯茵陳(四錢) 大黃(二錢) 山梔(一錢) 即茵陳蒿湯,而分兩不同。

    〔黑疸〕硝礬散硝石 礬石(燒枯) 等分研末,大麥汁服方寸匕。此方散郁熱,解腎毒,出仲景。

    〔泄毒〕沈氏黑疸方茵陳(四兩,搗汁) 花粉(一斤,搗汁) 和服,黃水自小便下,此沈金鰲制以泄疸毒。

    〔諸疸〕茯苓滲濕湯茵陳 茯苓 豬苓 澤瀉 白術(shù) 蒼術(shù) 陳皮 黃連 山梔 秦艽 防風(fēng) 葛根

    〔絡(luò)瘀〕金鈴子散見三卷郁。

    〔久疸〕參術(shù)健脾丸見三卷腫脹。

    〔通治〕化疸湯茵陳 蒼術(shù) 茯苓 豬苓 木通 山梔 薏仁 澤瀉 酒疸加葛根,女勞加當(dāng)歸、紅花。

    〔通治〕當(dāng)歸白術(shù)湯歸 術(shù) 苓 夏 芩 枳 草 茵陳 棗仁 前胡

    〔溫補(bǔ)〕腎氣丸見二卷虛損。

    〔滲濕〕加減五苓散五苓散加茵陳,減肉桂,見一卷溫。

    〔脾陽〕香砂六君子丸見三卷嘔吐。

    〔女勞〕二石散滑石 石膏 等分為末,大麥汁服。

    〔補(bǔ)陰〕六味丸見一卷中風(fēng)。

    〔黃胖〕四寶丹使君子肉(二兩) 檳榔 南星(各一兩) 蜜丸。

    吃生米加麥芽,吃茶葉加細(xì)茶,吃土加堊土,吃炭加黑炭,沙糖水送下。

    〔食滯〕保和丸見二卷痰飲。

    〔黃胖〕綠礬丸綠礬(炒白) 五倍子(炒黑) 神曲(炒黃) 針砂(醋淬) 姜汁煮棗肉為丸,酒下。

    〔黃胖〕褪金丸針砂 香附(各六兩) 白術(shù) 蒼術(shù)(各二兩五錢) 陳皮 神曲 麥芽(各一兩五錢)

    濃樸 甘草(各一兩) 面糊丸,米湯下。

    〔脫力〕沈氏雙砂丸針砂(四兩,炒紅醋淬) 砂仁(一兩,生研) 香附(便制,五錢)

    皂礬(面包 紅,一兩) 大麥粉(三升) 木香(生研,一兩) 元棗(一斤),煮肉為丸。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