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類證治裁》 附方

    作者: 林佩琴

    〔頑痹〕八味丸見一卷中風(fēng)。

    〔氣滯〕檳蘇散蒼術(shù)(二錢) 香附 蘇葉 陳皮 木瓜 檳榔 羌活 牛膝(各一錢) 甘草(三分)

    蔥白(二莖) 姜(三片)

    〔氣滯〕枳黃湯枳實(shí)(五分) 酒浸大黃(三錢) 羌活(錢半) 當(dāng)歸(一錢)

    〔風(fēng)勝〕越婢加術(shù)湯麻黃 石膏 白術(shù) 甘草 姜 棗

    〔寒勝〕牛膝丸牛膝(二兩) 川椒(五錢) 附子(一錢) 虎脛骨(六錢) 酒浸曬研,蜜丸,酒下,忌食動(dòng)風(fēng)物。

    〔暑勝〕清暑益氣湯見一卷暑。

    〔濕勝〕除濕湯見一卷濕。

    〔寒濕〕葫蘆巴丸葫蘆巴(酒浸一宿,焙) 故紙(炒。各四兩) 共研,以木瓜切頂去瓤,入藥令滿,簽合蒸爛,搗丸。

    〔熱甚〕加味蒼柏散蒼術(shù)(一錢) 白術(shù)(八分) 知母 黃柏 黃芩(各六分) 歸 芍 地(各四分)

    木瓜 檳榔 牛膝 木通 羌 獨(dú)防草(各三分)

    〔腫甚〕勝濕餅子白丑 黑丑(各二兩,取頭末五錢) 甘遂(五錢) 蕎麥面(一兩半) 水調(diào)作餅如錢大,飯上蒸熟。空心服,以利為度。

    〔腫甚〕桑白皮散赤苓(二錢) 木香 防己 檳榔(各一錢二分) 桑皮 郁李仁(各一錢) 蘇葉木通 大腹子 青皮(各七分) 姜(三片)

    〔疏下〕羌活導(dǎo)滯湯大黃(酒煨、二錢四分) 羌活 獨(dú)活(各一錢二分) 防己 歸尾(各七分)

    枳實(shí)(五分)

    〔濕熱〕當(dāng)歸拈痛散見一卷濕。

    〔中風(fēng)〕小續(xù)命湯見一卷中風(fēng)。

    〔熱毒〕敗毒散見一卷傷風(fēng)。

    〔胸悶〕半夏湯半夏 人參 桂心(各三錢) 干姜(二錢) 附子 炙草(各錢半) 細(xì)辛 蜀椒(各一錢)

    分三服。

    〔脅痞〕杉木節(jié)湯杉木節(jié)(一升) 橘葉(切,一升,無葉則以橘皮代之) 檳榔(七枚) 童便(三升。

    煮一升半) 分二服。

    〔火逆〕金鈴子散見三卷郁。

    〔滿阻〕沉香導(dǎo)氣湯羌活 白芍 檳榔(各一錢) 川芎 香附(各八分) 枳殼(七分) 蘇葉 蘇子木瓜 姜(各六分) 炙草 沉香(各五分)

    〔喘脹〕蘇子降氣湯見二卷失音。

    〔喘急〕養(yǎng)正丹見三卷嘔吐。

    〔嘔惡〕平胃散術(shù) 樸 陳 草 姜 棗

    〔肝氣〕木萸湯木瓜 檳榔(各二錢半) 吳茱萸(錢半)

    〔腎虛〕腎氣丸見二卷虛損。

    〔虛弱〕獨(dú)活寄生湯見一卷濕。

    〔偏痿〕羌活續(xù)斷湯羌 續(xù) 辛 防 艽 芷 參 地 歸 芍 苓 桂 牛膝 杜仲

    〔走注〕捉虎丹五靈脂 白膠香 草烏(黑豆同煮) 木鱉子 地龍(各兩半) 乳 沒 歸(各七錢半)

    麝京墨(各三錢半) 糯米糊丸,酒下。

    〔腫痛〕五加皮丸五加皮(四兩,酒浸) 遠(yuǎn)志(四兩,酒浸) 曬研,酒糊丸,酒下。

    〔筋急〕苧根湯杜仲(三錢) 當(dāng)歸 川斷 胡桃肉 杞子 白苧根(各二錢) 桑枝(炒,四錢) 紅花秦艽 桃仁(各一錢) 煎服,將藥渣乘熱熨之。

    〔厥氣〕三將軍丸茱萸 木瓜 大黃 等分糊丸。專治香港腳攻心,大便不通。

    〔瘡爛〕香港腳湯萆 (五錢) 茯苓 桑枝(各三錢) 蒼術(shù) 薏仁 牛膝(各二錢) 秦艽澤瀉(各錢半)

    〔沖心〕檳榔湯檳榔 木香 茴香 等分,加童便、姜汁,溫服。

    〔初起〕香蘇散香附(三兩) 蘇梗(二兩) 陳皮(一兩) 甘草(五錢) 姜(三片) 蔥白連根(二莖)

    〔腫滿〕木通散木通 紫蘇 豬苓(各一兩) 桑白皮(姜汁炒) 檳榔 赤苓(各二兩) 每服五錢,蔥、姜水煎。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