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滋陰〕歸腎丸熟地(八兩) 山藥(炒) 萸肉 茯苓 當歸 杞子 杜仲(鹽水炒) 菟絲子(酒浸炒。
各四兩) 蜜丸
〔益陰〕還少丹見一卷中風。
〔滋陰〕六味丸見一卷中風。
〔益火〕右歸丸見二卷虛損。
〔益腎〕八味丸見一卷中風。
〔通補〕補骨脂丸補骨脂(炒香) 菟絲子(酒蒸。各四兩) 核桃肉(一兩) 沉香(錢半)
蜜丸鹽湯下。
〔心脾〕歸脾丸見二卷勞瘵。
〔調郁〕妙香散見二卷衄。
〔暢肝〕加味逍遙散見一卷火。
〔填精〕大補元煎見一卷中風。
〔攝腎〕固陰煎見二卷脫。
〔攝腎〕秘元煎見四卷三消。
〔脾腎〕脾腎雙補丸人參 蓮子 山藥 山萸 五味 菟絲子 巴戟 砂仁 橘紅 肉蔻 車前補骨脂 蜜丸。忌羊肉。
〔雙補〕七福飲見三卷郁。
〔扶脾〕玉母桃冬白術(泔浸炒) 熟地(酒蒸杵) 何首烏(九蒸) 巴戟肉(甘草汁浸炒)
杞子 等分蜜丸。
〔滋陰〕滋陰八味丸六味丸加知柏,俱鹽水炒,各三兩。
〔泄熱〕龍膽瀉肝湯見三卷諸氣。
〔安心〕遠志丸見四卷癇。
〔補腎〕無比山藥丸見六卷腰痛。
〔益精〕大造固真丹補骨脂 杞子(各六兩) 山藥 菟絲子(各四兩) 核桃肉 萸肉(各三兩) 巴戟蓯蓉 人參 鹿茸(各二兩) 五味子 小茴香(各一兩半) 熟地(十二兩) 于術(六兩) 紫河車(一具)
蜜丸。酒下。
〔補陽〕七寶美髯丹赤白何首烏(各一斤。黑豆拌蒸) 茯苓(乳蒸) 牛膝(酒蒸) 當歸杞子(酒浸) 菟絲子(酒浸。各半斤) 故紙(芝麻拌炒,四兩) 蜜丸鹽湯下。
〔通治〕贊化血余丹血余( 八兩) 熟地(八兩) 杞子 當歸 鹿角膠 菟絲子 杜仲 巴戟 小茴香茯苓 蓯蓉 核桃肉 何首烏(各四兩) 人參隨宜。
〔填精〕鹿茸地黃丸見本卷淋濁。
〔通治〕三子丸蛇床 五味 菟絲 蜜丸。
〔補火〕青娥丸見六卷腰痛。
〔督脈〕斑龍丹見本卷淋濁。
〔益精〕聚精丸見本卷淋濁。
〔填精〕斑龍二至百補丸鹿角膠 黃精 杞子 熟地 菟絲餅 金櫻子 天冬 麥冬 牛膝 楮實龍眼肉 以上熬成膏,加煉蜜,調入后藥末∶鹿角霜 參 苓 地 萸 味 芡實 山藥 知母 共十味為末,和前膏杵丸。
〔驅濕〕柴胡勝濕湯升 柴 羌 苓 澤 草 黃柏 龍膽草 歸尾 麻黃根 防己 五味子 水煎。
〔濕熱〕滋腎丸見一卷火。
〔陰縮〕四逆湯見一卷暑。
〔和解〕小柴胡湯見一卷溫。
(公元495 ~ 499 年)南齊、龔慶宣著。五卷?,F存最早的外科專書,主要有外傷、癰疽、濕疹、疥癬等。對疔疽引起的膿毒血癥的早期治療,外傷腸出的醫(yī)護,切口引流的部位以及消毒 手術等方面有獨到之處。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滋陰〕歸腎丸熟地(八兩) 山藥(炒) 萸肉 茯苓 當歸 杞子 杜仲(鹽水炒) 菟絲子(酒浸炒。
各四兩) 蜜丸
〔益陰〕還少丹見一卷中風。
〔滋陰〕六味丸見一卷中風。
〔益火〕右歸丸見二卷虛損。
〔益腎〕八味丸見一卷中風。
〔通補〕補骨脂丸補骨脂(炒香) 菟絲子(酒蒸。各四兩) 核桃肉(一兩) 沉香(錢半)
蜜丸鹽湯下。
〔心脾〕歸脾丸見二卷勞瘵。
〔調郁〕妙香散見二卷衄。
〔暢肝〕加味逍遙散見一卷火。
〔填精〕大補元煎見一卷中風。
〔攝腎〕固陰煎見二卷脫。
〔攝腎〕秘元煎見四卷三消。
〔脾腎〕脾腎雙補丸人參 蓮子 山藥 山萸 五味 菟絲子 巴戟 砂仁 橘紅 肉蔻 車前補骨脂 蜜丸。忌羊肉。
〔雙補〕七福飲見三卷郁。
〔扶脾〕玉母桃冬白術(泔浸炒) 熟地(酒蒸杵) 何首烏(九蒸) 巴戟肉(甘草汁浸炒)
杞子 等分蜜丸。
〔滋陰〕滋陰八味丸六味丸加知柏,俱鹽水炒,各三兩。
〔泄熱〕龍膽瀉肝湯見三卷諸氣。
〔安心〕遠志丸見四卷癇。
〔補腎〕無比山藥丸見六卷腰痛。
〔益精〕大造固真丹補骨脂 杞子(各六兩) 山藥 菟絲子(各四兩) 核桃肉 萸肉(各三兩) 巴戟蓯蓉 人參 鹿茸(各二兩) 五味子 小茴香(各一兩半) 熟地(十二兩) 于術(六兩) 紫河車(一具)
蜜丸。酒下。
〔補陽〕七寶美髯丹赤白何首烏(各一斤。黑豆拌蒸) 茯苓(乳蒸) 牛膝(酒蒸) 當歸杞子(酒浸) 菟絲子(酒浸。各半斤) 故紙(芝麻拌炒,四兩) 蜜丸鹽湯下。
〔通治〕贊化血余丹血余( 八兩) 熟地(八兩) 杞子 當歸 鹿角膠 菟絲子 杜仲 巴戟 小茴香茯苓 蓯蓉 核桃肉 何首烏(各四兩) 人參隨宜。
〔填精〕鹿茸地黃丸見本卷淋濁。
〔通治〕三子丸蛇床 五味 菟絲 蜜丸。
〔補火〕青娥丸見六卷腰痛。
〔督脈〕斑龍丹見本卷淋濁。
〔益精〕聚精丸見本卷淋濁。
〔填精〕斑龍二至百補丸鹿角膠 黃精 杞子 熟地 菟絲餅 金櫻子 天冬 麥冬 牛膝 楮實龍眼肉 以上熬成膏,加煉蜜,調入后藥末∶鹿角霜 參 苓 地 萸 味 芡實 山藥 知母 共十味為末,和前膏杵丸。
〔驅濕〕柴胡勝濕湯升 柴 羌 苓 澤 草 黃柏 龍膽草 歸尾 麻黃根 防己 五味子 水煎。
〔濕熱〕滋腎丸見一卷火。
〔陰縮〕四逆湯見一卷暑。
〔和解〕小柴胡湯見一卷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