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類證治裁》 附方

    作者: 林佩琴

    〔表癥〕荊防敗毒散見一卷疫。

    〔里癥〕內(nèi)疏黃連湯見本卷諸瘡。

    〔表里〕神授衛(wèi)生湯皂角刺 防風(fēng) 羌活 白芷 山甲(炙) 連翹 歸尾 乳香 沉香 銀花石決明 花粉 甘草節(jié) 紅花 大黃(酒炒)水煎,加酒服。

    〔消散〕內(nèi)消散知母 貝母 花粉 乳香 制半夏 白芨山甲(炒) 角刺 銀花(各一錢) 水酒各半煎服。留渣搗,加秋芙蓉葉研末,加蜜調(diào)敷。

    〔托消〕托里散見本卷諸瘡。

    〔消腫〕仙方活命飲見五卷鶴膝風(fēng)。

    〔散結(jié)〕五香連翹飲乳香 木香 沉香 丁香 香附 黃 射干 連翹 升麻 木通 獨(dú)活 桑寄生甘草(各一錢)

    〔氣血〕托里當(dāng)歸湯當(dāng)歸 川芎 白芍 熟地 人參 黃 (各一錢) 柴胡 甘草(各五分) 煎。

    〔潰膿〕托里養(yǎng)營(yíng)湯見本卷諸瘡。

    〔緊束〕鐵桶膏銅綠(五錢) 礬(四錢) 明礬(四錢) 五倍子(炒,一兩) 白芨(五錢) 輕粉郁金(各二錢) 麝香(三厘) 研細(xì),以陳米醋熬,起金色黃泡,待溫,調(diào)藥末一錢如膏,頓溫涂之。

    〔化腐〕巴膏桑 槐 桃 柳 杏枝(各五十寸) 香油四斤,熬上五枝,熬枯撈出。入象皮穿山甲(各六錢) 頭發(fā)(一兩二錢) 熬化。再入山梔子(八十個(gè)) 熬枯,用絹將藥渣濾盡,入黃丹六兩攪勻,慢火熬至滴水成珠,住火。入血竭(研細(xì),一錢) 兒茶(研細(xì),二錢) 砂(另研細(xì),二錢) 等末攪融,將膏傾入涼水,用手扯膏千余遍,換水?dāng)?shù)次,去火氣,瓷罐收貯。用時(shí)重湯燉化,紙攤貼之,神效。

    〔托消〕托里消毒散見本卷諸瘡。

    〔陽(yáng)虛〕十全大補(bǔ)湯見一卷中風(fēng)。

    〔血虛〕四物湯地 芍 歸 芎

    〔胃虛〕六君子湯參 苓 術(shù) 草 加陳皮 半夏 姜 棗

    〔脾虛〕補(bǔ)中益氣湯見一卷中風(fēng)。

    〔陰虧〕加減八味丸見六卷咽喉。

    〔和解〕逍遙散見一卷火。

    〔調(diào)氣〕六郁湯見三卷郁。

    〔止痛〕三香連翹飲乳香 木香 香附 當(dāng)歸 羌活 牛蒡子 連翹 車前子 金銀花 赤芍 水煎。

    〔定痛〕清氣飲人參 地黃 木香 桔梗 川芎 羌活 金銀花 黃 連翹 當(dāng)歸 乳香 白芷麥冬 茯苓 皂角刺 水煎。

    〔補(bǔ)托〕參 托里散見本卷乳癥。

    〔托毒〕內(nèi)托黃 散當(dāng)歸 白芍(炒) 川芎 白術(shù) 陳皮 穿山甲(炒研) 皂角刺 黃 (各一錢) 檳榔(三分) 肉桂(五分) 水煎。

    〔滋陰〕六味地黃湯見一卷中風(fēng)。

    〔竟體疽〕黃連消毒飲生地 連翹 知母 防風(fēng) 獨(dú)活 歸尾(各四分) 桔梗 黃芩 防己(各五分)

    蘇木 陳皮 澤瀉(各二分) 黃連(一錢) 黃 (二錢) 人參 甘草(各三分) 羌活(一分)

    〔將潰〕透膿散見本卷諸瘡。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