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shuō),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雷丸(圖缺)
得竹之余氣.苦寒能清熱殺蟲.感雷而成苓.陰毒可入肝達(dá)胃.(雷丸竹之苓也.生于竹下土中.如豬苓茯苓之類.乃竹之余氣.得天地郁蒸之氣而成.其形如丸.苦寒有毒.殺蟲辟邪之外.別無(wú)所長(zhǎng).其所入亦不過(guò)肝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