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貫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涇)著。八卷。根據(jù)病證治法的不同,把《傷寒論》條文重編為正治法、權(quán)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明辨法、雜治法等類。
查古籍
《傷寒貫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涇)著。八卷。根據(jù)病證治法的不同,把《傷寒論》條文重編為正治法、權(quán)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明辨法、雜治法等類。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廣生)著。四卷。首論癰疽的脈、因、癥、治、次依人體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種外科疾患的辨證處方。擴充了外科的治療范圍,豐富了外科的治療方法。
《傷科匯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著。十二卷。匯集清以前各家之說參以家傳之法而成書。主要內(nèi)容有傷科理論、解剖、手法、內(nèi)外各證、醫(yī)案、用藥處方等。
(公元 1808 年)清.錢秀昌著。六卷。首繪各種體表,骨度和傷科器具圖,次敘金瘡論治、治傷法論、跌打損傷內(nèi)治癥等不同傷病治療三十六則,再次為治傷湯頭歌括和附錄各家 秘方。
柴胡 枯芩(酒炒) 人參 甘草 半夏 生姜 大棗
目病初作,寒熱往來,脅痛、口苦、脈弦,此少陽經(jīng)傷寒,半表半里之證也。法當(dāng)和散,故制是方。蓋柴胡,枯芩質(zhì)輕性寒,能退少陽之熱。半夏、生姜味辛性溫,能散少陽之寒。人參,甘草補益中氣,中氣足則邪不得復(fù)傳入里,乃不治之治也。今人遇傷寒,不分陰陽表里,概用此湯去參投之,以為平穩(wěn),禍人多矣。婦人傷寒,合四物更除半夏、入白術(shù),盡劑泰然。
詩曰∶小柴胡湯參居最,草夏黃芩功少退,但有生姜棗作煎,少陽百病成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