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女科寶鑒》 二、陰虛陽亢

    「主證」 神思恍惚,煩躁不寧,言行失態(tài),哭笑無常,胸悶嘔惡,失眠,口燥咽干,心悸盜汗,便秘。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

    「病機(jī)」 肝郁化熱,虛陽上亢。

    「治法」 清潤除煩,寧心安神。

    「方藥」竹皮大丸(《金匱要略》)加減。

    生竹茹 石膏 甘草 白薇 大棗 棗仁 柏子仁 龍骨 牡蠣 郁金 石菖蒲

    本方為竹皮大丸去桂枝加棗仁、柏子仁、龍骨、牡蠣、郁金、石菖蒲。

    方中竹茹、石膏清熱除煩,降逆止嘔;龍骨、牡蠣鎮(zhèn)心安神;收斂浮陽;棗仁、柏子仁養(yǎng)心安神;郁金行氣解郁;石菖蒲開竅寧心;白薇清退虛熱;甘草、大棗放中緩急。

    若大便秘結(jié)較甚者,加首烏、麻子仁;兼談濁者,加明礬。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王肯堂
  •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yùn)》《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作者:
  • 《傷寒貫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涇)著。八卷。根據(jù)病證治法的不同,把《傷寒論》條文重編為正治法、權(quán)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明辨法、雜治法等類。

    作者:
  • 作者:
    柯琴
  •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廣生)著。四卷。首論癰疽的脈、因、癥、治、次依人體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種外科疾患的辨證處方。擴(kuò)充了外科的治療范圍,豐富了外科的治療方法。

    作者:
    趙濂
  • 作者:
    江考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