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女科寶鑒》 一、氣滯血瘀

    「主證」 經(jīng)前或經(jīng)期少腹脹痛,拒按,經(jīng)量少,行而不暢,色紫黯有塊,塊下痛減,舌紫黯有瘀點,伴見一組肝氣郁滯⑼之癥。

    「病機」 氣滯化瘀,通經(jīng)止痛。

    「治法」 理氣化瘀,通經(jīng)止痛。

    「方藥」膈下逐瘀湯(《醫(yī)林改錯》)加減。

    五靈脂 當歸 川芎 桃仁 赤芍 烏藥 玄胡 甘草 香附 紅花 枳殼 川楝子 牛膝

    本方為膈下逐瘀湯去丹皮,加川楝子、牛膝。

    方中川楝子、枳殼、烏藥、香附疏肝理氣行滯;當歸補血活血;桃仁、紅花、川芎、玄胡、五靈脂化瘀止痛。諸藥合用,共收行氣化瘀,通經(jīng)止痛之功。

    若見口苦、苔黃、月經(jīng)粘稠者,此為氣郁化熱之象,酌加丹皮、梔子。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寧原
  • 作者:
    ?
  • 作者:
    王懷隱、陳昭遇等
  • 作者:太平惠民和劑局所 朝代:初刊于宋?元豐年間 年份:公元1078年-1085年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公元 1151 年)宋.陳師文等撰。十卷。收集當時醫(yī)家及民間常用有效方劑,劑型多用丸散,便于服用保存,是當時的配方手冊。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戴思恭
  • 《湯頭歌訣》(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著。一卷。按照《醫(yī)方集解》分門,把方劑的組成主治等編成歌訣,以便記誦運用。

    作者:
  •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之、海藏)撰。三卷。依據(jù)《內(nèi)經(jīng)》有關(guān)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作者:
    王好古